江西:监管“新招”实现公平交易
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市场运行机制,构筑“制度+科技”的“防腐墙”,建立健全监管新体系。江西省吉安市——
初夏,新苗青翠,争相吐穗。走在田埂上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村民看着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粮田,一个个喜笑颜开。
这是该区实施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带来的喜人变化。
5个月前,该项目在吉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2个开标大厅内人头攒动,规模1万亩、三个标段、总造价约500万元的项目,共有323家单位前来竞标。“如此多的竞标单位,使得围标、串标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匡庐芳说。
管办分离、三级运行,决策、监管、操作互相制约
监管新体制:一委一办一中心
“十一五”期间,吉安全市工业完成投资达到1358亿元,伴随大发展浪潮奏响的,则是吉安市把握制度创新着力点,创新公共权力监管模式,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的新乐章。
吉安整合资源,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等全部进中心交易。按照 “管办分离、全过程监督”的思路,创造了三级运行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模式:一委(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一办(管委会办公室)、一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政监管部门全程监督、纪检监察驻场监督,形成了决策、监管、操作互相制约的工作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业主单位自己制作标书、审核、监督、受理投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交易模式。
高科技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预警,规章制度涵盖各个环节
监管新举措:构筑“制度+科技”的“防腐墙”
4月28日9时30分,吉安市青东公路工程开标。从该市800名专家库里随机抽取的5名工程建设专家接到电话后,半个小时内赶到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室。通过指纹门禁系统进入评标室后,专家们开始对造价1000余万元的项目进行电子评标……
围绕公共资源交易风险点,吉安连出监管新招,筑牢了一道道“制度+科技”的“防腐墙”:
取消报名环节,实行“网上下载标书,多银行多账户交纳保证金,资格后审”新流程,避免了投标企业信息泄漏,斩断了投标人之间串标的纽带;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设置11个视频监控点,进行无缝隙、全时段声音、视频监控;
建立了电子远程监控、多媒体信息发布、计算机业务管理、通信设备评比和询标、计算机辅助开标和评标等5大系统,最大限度保证信息畅通,减少人工作业;
……
“虽然这次没有竞标成功,但我心服口服,下次还会再来。”一位来吉安竞标的客商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破解多头监管、同体监管、监管失位等难题,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监管新体系:“五位一体”形成合力
一家外地的建筑公司因使用伪造注册建造师证参与吉安辖区4起工程招标案件而受到通报,记不良行为一次、列入黑名单……
2010年,吉安市纪委、监察局查处了市公路局1名副局长以及安福县、新干县、吉水县3个县公路分局5名正副局长利用职权,在工程招投标中违法分包转包、贪污受贿的腐败案件。
案件暴露出行政监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为此,该市纪委、监察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及标后“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工作意见》等文件,形成了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行政监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监察部门“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同时,该市严肃查处了11家企业擅自变更“五大员”等违法违规行为,31家企业被罚款107.48万元,25家违法违规企业被通报批评并上“黑名单”。此举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
拓展领域,打破原有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模式,缩小权力寻租空间
监管新成效:公共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竞标十分公平,价格低,质量有保证,为村里节支9800元。群众放心,还保护了村干部。”吉州区长塘镇店下村党支部书记彭全传提起去年6家单位在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竞争该村办公楼工程时,十分满意。
自从吉安市所有乡镇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站以来,各地都将县里规定标准限额以下的建设工程项目、产权交易项目和使用集体资金在3000元以下的物资采购项目纳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
深入推进阳光操作,不断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吉安市及时拓展领域,扩大交易范围,将公务用车定点保险招标、河道采砂权公开拍卖、药品集中采购、BOT项目法人招标、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处置特许经营权项目招标、出租车牌号拍卖、主要建筑材料的采购等纳入中心交易,打破由政府控制投资市场和经营市场的原有模式,有效地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截至目前,吉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进场项目3255个,交易额173.21亿元。土地交易和产权交易为国家增加资金10.54亿元;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项目节约资金9.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