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村信访受理“最后一公里”
干部抓生产、抓增收,农民信访员抓信息上报、抓苗头处理,干部与群众合力抓稳定、抓风气。安徽省明光市——
安徽省明光市纪委设立的农民信访员成了农民眼里的“重要角色”。
明光市信访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两年来,该市农村越级集体访数量以每年30%的比例递减,60%以上乡镇没有发生一起集体访。明光市纪委信访室也证实,3年来,该市所有乡镇没有发生一起纪检监察业务内集体访。
发动群众力量、发挥群众作用,做好村级信访工作——
村级信访受理不再缺位
谈起农民信访员的缘由,明光人自然要提起前些年村民上访的事儿,“2008年初,连续发生三起农村越级集体访,而且都在村镇两级不知情的情况下。”
当年4月,明光市的建制村从347个合并成139个。村域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对新任村干部的不认同、公益事业受益不均等诸多问题密集发生,农村信访举报“最后一公里”受理缺位问题凸显出来。明光南部某镇60多位村民因故要越级上访,就在出发前,一位村民向市纪委报告了此事,事情终于得到妥善化解。
案例分析会上,明光市纪委把这起上访和此前发生的三起上访并案研究,一致认为,如果设立村级信访员,在上访萌芽之时就有村级信访员介入调处,哪怕是在上访之前有人报告信息,三起越级访都可以避免。“不难看出,只有发动群众力量、发挥群众作用,切实创新社会管理,村级信访工作才能做好。而设立农民信访员正是得益于这些启示和这几起案例带来的灵感。”明光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说。
在听取市纪委情况汇报后,明光市委于2008年5月作出决定,在全市村一级设立农民信访员,编制在村,直接对纪委负责,实行“垂直管理”。待遇上,发放误工补贴,实行绩效挂钩,费用由财政负担。
一个月后,明光市第一位农民信访员张树叶对外“挂牌”,全权代理她所在的明东街道抹山村的群众来访。
用心解难事、巧思化纠纷,农民信访员大显身手——
越级访、群体访大为减少
柳巷曾经是一个让人“挠头”的地方。
提起这个镇,人们的印象就是上访不断,10年换了6任党委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连续两年没有发生一起越级访。”明光市信访局局长田保国介绍说。
谈起印象最深的一次调解,柳巷镇浮山村农民信访员宋体亮举了帮助村民阚乃学要回“良心钱”的事。阚乃学借了6.9万元给村民阚某做生意,由于没立字据,阚某不承认借过钱,逼得阚乃学雇辆车子全乡喊冤,并准备召集亲戚上访,扬言上访不成就动刀子。写好遗书的阚乃学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老宋,没想到老宋连续调解13天,居然让阚某承认并归还了借款,把阚乃学感动得又是送锦旗、又是落泪。
这件事让老宋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他的手机也成了热线。去年,老宋协调处理纠纷100多起,有影响的就有40多起,其中22件是派出所转给他处理的,这让老宋很是自豪。
“全市名气较大的农民信访员大约有50来个,张八岭镇岭南村信访员王自来的表现也很出色。”明光市纪委副书记王燕介绍说。王自来调解村民王保军鱼塘承包纠纷是他露的第一手。村里抗旱用水,致使王保军损失了2000多斤鱼,协调无果后决定上访。王自来听说后,帮助王保军争取到了水利项目并领到1万元项目款,又说服村里同意王保军续包20年,乐得王保军逢人就夸王自来。
乡里乡亲好沟通、同在一村方便找,身份光荣的同时压力也大——
为农村信访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印发一张任职文件容易,选出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民信访员难。”明光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曹阳深有感触地说。基于这一考虑,明光市纪委在农民信访员的培养、选拔和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
明光市的农民信访员,有开百货店的店主、有卸任的村干部、有农村红白喜事的主持人,还有的曾经是反映问题的“带头人”。“同样是农民信访员,影响力有大有小。作为乡镇一级,既要宣传好他们,又要开展培训和指导,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为民办事过程中提升影响,让遇到问题的农民想着去找信访员。”柳巷镇党委书记王凤龙说。
在明光,农民信访员有一个称号叫“媒人”。干群之间有了误解或矛盾时,有“媒人”从中协调,矛盾双方不用直接面对,不会形成冲突。此外,在协调和化解矛盾中,农民信访员用特有的家常话、家常理、家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都是乡里乡亲,大家相互之间好沟通,农民乐意找我们;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村里,找我们方便也容易;另外,我们的职责就是当好信访员,找我们协调事情不用考虑欠人情。”王自来说。
很多农民信访员又认为,这一角色既让他们感到光荣,又让他们感到压力。能为农民办好事,能为干部当助手,每月有定补,多劳还多得,这种一举数得的事情自然是求之不得。同时,明光市纪委实行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适时调度、每月信息零报告以及奖优汰劣等一系列制度,让他们紧绷履职之弦,丝毫也不敢懈怠。(张登峰 於桥然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