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法纪纵横

生命禁区那穿越长空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1-08-30 19:35:13 浏览: 580

——空军驻藏某雷达团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纪实


    “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成为代表高原雷达兵特有的精神特质,深深融入了每一位官兵的精神血脉,他们将扎根高原、奉献高原、建功高原的优良传统延续了下来,并且还将永远传承下去。


    西藏,占祖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


    这里的天,湛蓝高远,圣洁美丽,各族人民在这片天空下幸福安宁地生活。或许,有人并不知道,就在这雪山之巅、最远的天边,有这么一群人,在日夜托举着这片蓝天,有这么一代代人,在日夜守卫着这片蓝天。他们就是离太阳最近、战斗在雪山之巅的高原雷达兵——空军驻藏某雷达团。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40多年来,该团先后安全引导军民航班52万余架次,完成了保障新型战机高原试飞、驻训等各项重大任务,先后有17名官兵为国捐躯,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奉献的壮歌,被誉为扎根“生命禁区”的忠诚卫士。


    “为了让雷达看得更远,我们愿意站得更高!”


    赴雪域高原采访,先登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体验一下,便什么都明白了。


    沿雅鲁藏布江蜿蜒而上,到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交锋处,有一座高峻突兀的险峰,这就是甘巴拉。


    国家如果有空无防,就如同无顶之屋,怎么能遮风挡雨?上世纪60年代,为了祖国领空的安全,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在西藏组建空军雷达部队。1965年10月,在皑皑大雪中,一群人向着海拔5374米的山顶艰难行进。他们就是英勇无畏的第一代高原雷达兵,为了在这群山之巅找寻一块理想的雷达阵地。


    为何要在甘巴拉建雷达站,理由充足而简单:世界屋脊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被国际航空界公认为飞行禁区,在这片天空航行的飞机尤其需要雷达的监视与引导。

[PageNext]


    为了有效降低地形的影响,雷达大都架设在较高的山顶上,要在这些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修建雷达站,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路,官兵们就用最原始的铁锹镐头修建便道;没有车,就把雷达拆分后用肩膀扛上山顶;没有房,就拣来块石,垒起墙垣挡风遮雪安营扎寨;没有水,就融冰化雪,挖坑建水池。就这样,雷达兵们硬是在钢钎打不进的雪山之巅扎下了根、站住了脚。短短几年时间,在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山、在海拔4900米的荡拉山、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一双双“千里眼”矗立云端傲视苍穹。官兵们说:“为了让雷达看得更远,我们愿意站得更高!”


    从此,西藏地区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


    创业,举步维艰,但这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生命禁区”持续44年的漫长坚守,才是对高原雷达兵们真正的考验。狂风、暴雪、严寒、缺氧,还有高倍的宇宙辐射、高度的潮湿……长期的高原生活,在雷达兵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96%的官兵脸庞紫红、指甲凹陷、头发脱落、心室肥大,许多20多岁的小伙子,看起来与年近半百的人一样苍老。因为他们要在这里生存,就得开动人体的代偿功能,就必须加速消耗有限的生命。


    当我终于登上甘巴拉雷达站后,才真正体味那些深入到每个细胞的严酷。虽是八月,寒冷却让采访团的许多人穿上了军大衣。因为缺氧,愈往上行,愈感到头痛、胸闷、恶心得厉害,心跳加快。再看每个人,手指、嘴唇和脸色都呈乌紫状,行步如大病后的虚弱绵软,说话则如运动后的上气不接下气。什么叫难受?这或许就是那种真正的难受吧! 可是,雷达站一茬茬的官兵们,短则几年,多则二十多年,将人生的大好年华都默默奉献给了雪域高原!


    自部队组建以来,该团先后有17名官兵长眠在这里。雪山之巅,埋藏着一个一个年轻的忠魂!一代又一代高原雷达兵勇敢地向着从未有人驻足的绝地险境攀登、立足、扎根,用忠诚和汗水、用青春和生命在雪域高原巅峰履行着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书写着使命的忠诚。


    甘巴拉雷达站操纵员许正兵是一位来自遵义的小伙子,弹得一手好吉他。1988年8月,他第一次上阵地就头痛恶心、心跳加快,第三天就病倒了,不得不住进医院。出院后,连队安排他到海拔3700米的休整点当文书,他不肯,坚决要求上山值班,他说:“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阵地操纵什么呀!”再一次上山后,许正兵高原反应仍然非常厉害,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第二天,领导要他跟送水车下山,他死死抓住床沿,流着泪恳求说:“让我再待两天吧,听老兵说,挺过一周就没事了。”当晚,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我一定要留在甘巴拉!”没想到,这句誓言竟成为他生命的绝唱。这位18岁的年轻战士再也没有醒来。


    1994年6月,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成为代表高原雷达兵的精神特质,深深融入了每一位官兵的精神血脉,他们将扎根高原、奉献高原、建功高原的优良传统延续了下来,并且还将永远传承下去。

[PageNext]


    在这个英雄团队,还有这么一对“父子兵”,两代人相隔24年入伍到同一个连队从事同一个专业。父亲龙扶国在甘巴拉雷达站坚守13年,是一名优秀的炊事员,曾荣立过三等功。2009年底,他又毅然让儿子龙兵参军入伍到高原,继续当一名炊事兵。龙扶国说,把儿子送到部队、送上甘巴拉,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龙兵说,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子承父业很光荣。


    狂风可以摧毁坚固的房顶,但摧不毁高原雷达兵们坚忍顽强的意志;缺氧可以击垮健康的身体,却击不垮高原雷达兵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贫瘠的是环境,富有的是精神。只要坚守住精神的高地,就能守得住雪山的阵地!”这便是高原雷达兵们高尚的精神世界!


    “比别人多交几块钱党费,是为了要比别人多干几件事”


    一杯水,从总值班员朱军的手中递到操纵员谢刚的嘴边,从排长夏洪军指间传到战士容国和手上……一圈下来,满满的一杯水又回了朱军的手里。


    1991年10月26日晚7点30分,在甘巴拉雷达站值班室,临时党支部扩大会议正在召开,官兵们围成一圈,商量着明天的工作。从10月22日以来,由于供水车发生故障,除仅有的一点油机用水外,阵地生活用水已停止了供应。几天来官兵们从牙缝里省水,保障油机工作。


    “同志们,现在情况很严峻,请大家表个态,雷达是继续开机还是关机?”临时党支部书记朱军首先提出了问题。结果,答案令人振奋,大家态度一致:就是不喝一口水,也要全力保证雷达运转!


    27日,阵地的官兵们能补充的水分只是两个人共食一个水果罐头。由于身体严重缺水,操纵班副班长谢刚两天内流了10多次鼻血,他用纸团堵住鼻孔坚持工作;容国和长期被痔疮折磨,已开始肛裂,一大便就出血,可他瞒着病情,仍旧按时上岗。这天,油机依然轰鸣,阵地上的雷达天线仍然凌空旋转。


    傍晚,水车还是没有上来。油机员杨绍喜沙哑地对总值班员朱军说:“如果再没有水,油机就…就不能再工作了……”说到这,小杨哽咽起来。排长夏洪军建议:将水池底部的冰碴子收集起来,如果实在不够,那就把官兵们的尿液也收集起来给油机用。


    说干就干,朱军操起铁锨,提着水桶第一个冲了出去……甘巴拉的夜,狂风四起冰冷刺骨,掀起的沙石打得人睁不开眼。官兵们跳进漆黑的水池,将钢钎用力砸向冰碴,一个多小时内,把水池的四壁和池底清理了6遍。

[PageNext]


    在炊事班,炊事员向开元将带着血迹的冰碴倒入锅中,丝丝蒸腾的烟雾里,冰碴儿渐渐化作浓浓的血水。“这下,又够油机喝一天了!”油机员杨绍喜一笑,干裂的嘴唇又流出血来。


    28日清晨,在火红的朝霞里,甘巴拉雷达站显得格外壮观,雷达迎风旋转,电波划破碧空不断传向远方。而坚守阵地的官兵们,已断水三日……


    扎根在生命禁区的高原雷达兵,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和肩负的使命而努力奋斗着。在重重困难面前,能够坚持到现在,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份属于雷达兵的责任和信念,更是因为他们身后有一个坚强的组织——被称作“雪山堡垒”的党支部。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许多到旅游热点地区林芝的游客,都惊赞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然而,这对于驻守在海拔5134米色季拉山顶的雷达兵们来说,就麻烦大了。即使是4月天,但位于高寒地带的雷达阵地依然环境恶劣,一到傍晚,大风就夹杂着暴雪在本已齐腰身的雪地不断堆积。


    一天凌晨时分,担负战备值班的雷达突然发生故障,操纵人员必须只身钻进防风罩里手动打开天线。虽然雷达操纵方舱离防风罩间隔只有几十米,但是防风罩位置较高,加之地上积雪太深,几条道路都被一人多高的积雪埋没。


    正在休息的阵地总值班员、副站长王家超听闻开机受阻这一消息后,不顾正在发作的胃病,带着“党员突击队”朝防风罩方向攀登,一个狂风打来,官兵们一个接一个被拍到雪沟里趴着,但大家却丝毫不畏风雪,仍然不断向上冲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一次又一次地站起,那一刻,人梯形成,王家超是最下面那一个……


    狂风吹得天线倒转,情急之下,站长陈雪红拿起背包绳一头绑在腰间,一头系在雷达身上,在暴雪中拉着天线一转就是两小时。


    由于高原雷达站独立驻防、高度分散,其“一站两点”的独特模式(一个高原雷达站分为雷达阵地和休整点两个部分),使得部队组织领导力量更为薄弱。因此,一个党支部不能成为一个堡垒,那么这支部队就只能是一盘散沙。

[PageNext]


    陡坡上暗冰密布,载着20多名战士的运兵车突然侧滑,团政治处主任唐剑坚决不跳车,让司机朝着自己的方向往山壁上撞。


    深夜里战友病危,冰雪道路开夜车是大忌,四级军士长李建斌说:“我是党员让我去,比别人多交几块钱党费,就是为了比别人多干几件事!”


    矗立在群山之巅的一个个“雪山堡垒”中,党员就是脊梁骨,干部就是顶梁柱,他们用党的信念凝魂聚气,用党的旗帜汇集力量,团结带领广大官兵把忠诚镌刻在冰峰雪岭,把旗帜插遍雪域边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党忧国为民心可安”


    走进高原雷达兵的内心,你会发现那里一半是冰川,一半是火焰……


    平生以来,副团长朱永剑只留过三次眼泪。第一次是他当新兵时在雷达站遇到黑熊,而这时自己最需要的班长却不在身边;后两次则是当别人需要他的时候,自己又不在。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妻子分娩的时候,需要朱永剑;父亲临终的时候,需要朱永剑,而恰好这时候,部队也需要他。朱永剑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党忧国为民心可安。”


    一代代卫国戍边、独处异乡的高原雷达兵们,谁又何尝不是一头挑起雪域边关的冷月,一头又连着妻儿老小的心房?


    1987年5月,正值执行战备值班任务,恰逢此时,战士何云的父亲突然病故。噩耗传来,何云悲痛万分,但他更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毅然决定坚守在阵地上。何云强忍悲痛,默默将电报揣进口袋,朝着家乡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PageNext]


    甘巴拉雷达站战士陈远书的妻子快要临产,3次来电报催他回去照顾。接到电报,陈远书心急如焚。可是,当时航空兵部队正在驻训,任务特别重,而阵地上只有他一个报务员,实在走不开。一天下午,妻子拖着即将临产的身子翻晒稻谷,不知是劳累,还是用力过猛,一下子昏倒在晒谷场上,乡亲们赶紧将她送往医院。妻子难产痛苦不堪,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忍不住骂道:“谁是她丈夫?太不尽心了!”妻子眼里唰地涌出泪水,艰难地说:“医生,不要责备他,他在西藏当兵……”一句话,在场的人全哭了。


    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次次的情长意短、生离死别,在雪山之巅的雷达兵们又能够怎样面对?


    老团长张太恒任黑河雷达站站长时,24岁的妻子来队探亲,由于执行战备任务,所有的干部都要上阵地值班。无奈之下,张太恒只好匆匆将还在生病的妻子送上了回家的汽车。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他们的永别!没过几天,没有收到妻子平安回家的消息,心中焦急的张太恒却收到了他一生中最不愿意收到的一封电报,只有短短五个字:“妻病故,速归!”望着飞转的雷达天线,张太恒愧疚、后悔、绝望的心情,随电波飘逝远方。


    由于交通困难,在遥远的雪山,谁收到来信都是一件大喜事。副指导员郝新礼一次收了9封信,舍不得一气看完,强忍着两天看一封,慢慢享受。战士韩永普收到女朋友的来信后,决定等到半月后自己生日那天同大家一块儿读,一起分享快乐。生日那天,战友们用萝卜干、榨菜、海带做了6个菜,说是“六六顺”,还备了1瓶葡萄酒。一切都准备好了,被围坐在中央的韩永普开始拆信,没想到,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变了。原来这是一封“吹灯”信。“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来,大家干了这碗酒!”副指导员郝新礼“霍”地站起来,带着大家端起碗来一饮而尽。随后,风雪弥漫的甘巴拉山头,响起了《血染的风采》的歌声。歌声是嘶哑的,悲壮的,那是官兵们和着心血和眼泪在宣泄感情!


    有人说,雪域冰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雷达天线之所以郁郁葱葱,是因为凝聚着一代代高原雷达兵的青春,凝聚着一个个美丽女性的坚贞爱情。不错,雪域军人之所以以苦为乐,甘愿奉献,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个爱恋并支持他们的女人。


    军中男儿也有情,也愿伴她走天涯;军中男儿也有爱,也想照顾这个家。在团长胡大庆家里,有一张11年前的照片。照片中团长抱着女儿,喜上眉梢。可是女儿却嘟着小嘴,一脸的不情愿。为啥?妻子淡淡地说:“孩子好长时间没见爸爸了,认生。”


    为了弥补对妻子的愧疚,操纵员梁光辉让孩子跟了母姓,而油机员刘恩建和妻子结婚近六年却至今还没能孕育出一个宝宝。

[PageNext]


    当兵十四年了,刘恩建回家的次数仍是屈指可数。作为站里的老油机员,他就没有休过几次清静的假。因为西藏自然环境恶劣,造成油机故障率相对较高,所以每当遇到重大保障任务或是油机出现稍大的故障,刘恩建就必须立马赶回部队,参加保障任务和维修工作。“如果她的身体还像现在这样差下去,我很可能干满这一期就退伍回家照顾她了。”刘恩建坚定的语气中充满着对妻子的爱。“作为丈夫,我做得很不好,老婆已经动过两次手术,我都没有在她身边,就是心里觉得欠她太多,总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她的。”


    本来刘恩建和妻子早就商量好了婚后就要小孩,但是后来检查出妻子身体里有个畸胎瘤,动了手术后就暂时没有想过。等到2009年底时,受以前的畸胎瘤影响,妻子的身体又查出一个十几厘米的囊肿。再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她,让计划再一次落空了。两次手术后妻子的身体已不是太好,而且两次手术刘恩建都因为有任务在身,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所以他觉得自己欠她的太多了。


    刘恩建说,他对甘巴拉有很深厚的感情,只要身体允许,自己是不愿离开的,但妻子的身体,又让他十分牵挂。值得高兴的是,今年年初,在上级的帮助下,空军总医院已经和刘恩建取得联系,愿意给他妻子提供医疗援助。上阵地值完下一个班,他就准备休假,带妻子去检查和治疗。


    在奉献与索取之间,他们选择了奉献;在坚守与退缩之间,他们选择了坚守。雪域高原的雷达兵,这些精忠报国的好男儿,他们有情有义也有爱,虽然残酷的环境影响着他们,艰难困苦干扰着他们,但他们对工作的那份执著和热情却丝毫不变,甘巴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精神血脉,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把优良的传统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将忠诚镌刻在雪域之巅!(记者 沈俊峰 通讯员 肖海洪 石俊)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梁超 张裕新)​“我弄虚作假,贪图小利,失掉了原则和底线,对不起党组织的多年培养。”近日,启东市惠萍镇南清村党总支副书记郁某在...
作者:梁超 张裕新2022-09-06 08:46
【清廉网】​(毛红娜)​“今年蔬菜行情还不错,上半年种西瓜、柿子、豆角、黄瓜,下半年种辣椒、白菜,一个大棚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净赚1万多元。而且...
作者:毛红娜2022-09-06 08:41
【清廉网】​(罗泽旭 刘珂 )​“把食堂管理做到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师生满意!”这是重庆市丰都县丰都中学总务处副主任田某十年前主动请缨...
作者:罗泽旭 刘珂 2022-08-29 09:22
  “之前我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犯下大错,感谢组织给我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我一定加油干,多为群众办好事。”近日,在接受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郑瑜 陈静 2020-04-28 09:55
事情还要回到2019年10月,玉环市委第七巡察组进驻茅坦村后,要求查看村级财务资料。村书记在介绍时,“透露”的一个“小情况”引起了巡察组的注...
来源:台州市纪委市监委2020-04-24 09:44
 尹志刚,江苏省淮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原支队长、二级高级警长,曾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9年5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0-04-23 08:50
2019年3月,浙江省瑞安市畜禽屠宰管理所原所长杨继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年9月,因犯受贿罪被瑞安市人民法院判处有...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作者:吴洁2020-04-22 09:58
 “原本下半年可以晋升警监警衔,实现当警察最大的梦想,而今却要走进监狱接受改造,‘晋监’与‘进监’多么巨大的反差,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悲哀!后悔...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颜新文 通讯员 俞晶晶 师法起2020-04-17 10:03
 简小雨,男,汉族,1967年1月生,重庆涪陵人,大学文化。1983年5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8月,简小雨因...
来源:重庆市纪委监委2020-04-14 09:41
“我对不起组织的教育培养;对不起曾共同奋斗的同事们;对不起我的家人。”2019年底,江苏省响水县人民法院对港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政府融资平台...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张祎鑫通讯员赵锦2020-04-13 08:10
 “我罪有应得,说到底还是这句话,始于贪欲吧。”2020年3月27日的全市政法(信访)工作会议上,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法院原党委委员、执行局局长...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0-04-10 08:05
陈祥荣,浙江省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曾任临海市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台州市椒江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务。2019年4月,因涉嫌...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颜新文 通讯员 林庭宇 杜玲玲2020-04-08 09:39
 “您好!这是工商银行。注意到这个月贵校工资代发放系统中,有人有5笔共6万多元的工资收入,特提醒。”2019年12月5日,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张祎鑫2020-04-07 10:07
 “父母年事已高,我却不能膝下尽孝;孩子尚年幼,我却无法伴其左右;妻子瘦小文弱,我却不能为其分忧。痛彻心扉,得不偿失啊。”这是浙江省桐庐县第...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颜新文 通讯员 刘晶莹 皇甫晓媛2020-04-03 09:53
一位满身酒气的学员匆匆走下楼,准备参加上午的课程。然而,还未等他走出楼外,就迎来了对其宣布采取留置措施的福建省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这名学员正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李玉长 兰琳宗2020-04-02 09:56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