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于一座城的血与痛——读方方《武昌城》
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连为一体,就是今天的武汉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武昌是一座不应该忘记的城市。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革命军在这里打响了推翻大清帝国的第一枪。鲜为人知的是,武昌还是北伐战争中北洋军和北伐军交战对垒的中心城市,这里的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已随着奔涌的长江之水,日渐模糊。近来,作家方方耗时4年,收集大量一手资料,潜心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武昌城》,被推荐到读者眼前。
方方靠写城市市民生活而成名,她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对人性的反思,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她创作的《风景》、《桃花灿烂》、《乌泥湖年谱》等小说,把武汉写得生龙活虎、热热闹闹。而《武昌城》的出版,则标志着她的创作开始转向,从当代城市生活回溯到历史深处,将武昌近现代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复原。这也是作者首次在作品中涉足革命与战争、城市的生存与毁灭,作品中的每段文字和每个人物,都饱含着沉甸甸的血泪与悲痛。
在真实的历史上,1926年9月1日至10月10日,北伐战争中的武昌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围城之战。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战两败、退逃进武昌城的北洋军,凭借武昌“千年城墙”这一天然地理优势,使原本一路高歌北上的北伐军,不得不进行异常艰苦惨烈的攻城战,死伤无数。而这40天,也是武昌人民饱受屠戮和饥饿创痛、噩梦般的日子。这场围城战争结束后,愚昧无知的武昌当权者,以建设为由开始拆城。从此,武昌城结束了千年城墙的历史。
《武昌城》大开大合,极富阳刚之气。小说虽然不是全景式架构,但仍透露出时代波澜壮阔的气息,内涵丰厚。该书分“围城篇”和“攻城篇”上下两部。小说以1926年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为中心事件,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上部以追随北伐军的青年学生梁克斯、罗以南,北伐军连长莫正奇,以及女兵郭湘梅、张文秀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战争中人性的袒露、理想和友情的强大力量,以及不同信念、不同性格的冲突和契合。下部则主要刻画了北洋军军官马维甫,进步学生陈明武、洪佩珠,北洋军遗孤喜云等人物。在座困愁城的日子里,军人的天职和良心、青年的激情和懦弱、少年的天真和早熟,都在纠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攻城篇”有一种专注执拗的力量,是激情、信念、坚忍和牺牲;“守城篇”则是被动的应对和挣扎,乱世中,日常生活的崩溃,也有着宽阔汹涌的气象,犹如大水激荡,直至溃坝的时刻。在对巨大历史运动中人的命运进行描述时,使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价值、各种生命情感,都得到了珍重、体贴的表达和抚慰。作者对人满怀敬意和悲悯,有力地证明了人能够多么伟大,也深刻理解人的境遇之复杂,理解人的无助、软弱和选择的困难。有人说,当年战争中的武昌已十分遥远,已从人们眼前和记忆中消逝。然而,《武昌城》却将那些早已归于尘土的人,在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历史中,唤起他们的名字、思想、情感和行动。
读《武昌城》,方知武昌的城龄已有千年,它曾像巍巍长安,有过雄伟的城墙、城门和护城河。武昌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武昌有4次大规模扩建记载,最大一次是在明洪武年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武昌城基本保持完整。正是1926年的这场战事,使整座城在振聋发聩的枪炮声中遍体鳞伤。
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2006年,即武昌城墙被毁后的80年,作者创作了同名中篇小说《武昌城》,即这部长篇小说的上部“围城篇”。而作者把下部 “攻城篇”写出来,则源于网上无意搜索到的“武昌战役第四军‘部分牺牲人员’名单”。这份名单让作者震惊!虽然已知这场战役牺牲了很多人,可当这些人的名字排列出来,黑压压一大片出现在眼前时,一种格外的沉痛,激荡着她的内心。作者说:“这份名单促成我一定要把‘攻城篇’写出来。那些都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是我们早已忘却或根本没打算去记住的一些人。但我们今天的日子却是压在他们的尸体上,是他们用命换来的。”这份名单,连同武昌城简史、北伐战争在鄂的三大战役、武昌城图、小说中涉及的人物简介及北伐誓师词,共同组成近两万字附录,都刊登在《武昌城》一书中。
作者在《武昌城》后记中说:“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有如此多的人们,用自己全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历史并不遥远,当年武昌城的革命烽火早已散尽,城市的悲壮与崩溃、呼喊与哀嚎,早已被岁月的巨手抚平。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不应该忘记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历史。(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