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家轶事漫谈
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血缘文化,在圣贤先哲们看来,治家是治国的基础,个人的荣辱兴衰功名祸福几乎系于整个家庭之上。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有“居身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的良好传统。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历史上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著以及各种家规、家范、家诫中,无一不把教子成人作为论述的重点。《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他主张,“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既要有威严,又应有慈爱,对子女的教育要适时适度,不能“恣其所欲”,只有寓教于爱、爱教结合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他还主张节省和俭朴,强调尽可能地周济穷人,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抨击作用,至今也仍是值得发扬的美德。《戒子通录》有言,“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教育孩子,既要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又要在家庭伦理等方面彰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智慧,否则就会导致“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清官廉吏大都自幼饱读诗书,品行端方,十分注重个人修养。他们走上仕途后,除了严于自律、政绩卓著,也很重视言传身教、严格治家。相传,林则徐家中挂有一副清白传家、财不留子的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副对联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被传为佳话。明代南安知府张弼也写过一首《寄内》的诗,同样被视为经典:“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儿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虀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这种“仁以充之,礼以立之”的“大丈夫之心”,也正是教育子女抵制贪婪、拒绝腐败的“不二法门”。《训俭示康》是司马光专门对儿子进行勤俭教育的家训,他引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告诫儿子,“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他不仅要儿子身体力行,还要求他用这种品德教育子子孙孙。
清代官场上流传一句谚语,叫做“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里所说的“三爷”,指的是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三爷”未必才无可用,但居高位者决不可将之委以重任,因为这些人“内有嘘云掩月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他们往往会倚仗自己亲属的权力,狐假虎威,残民以逞,“通贿赂,变是非”,“弊难枚举”。这种情况下,即便自己廉洁奉公,却也会因为对亲属的肆意放纵而落得“废职亡家”的结局。这句谚语实际也是告诫为官之人,不仅要洁身自好,更要严格治家,不可让亲属逞威弄权,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亲,“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明朝有名的廉吏王翱,一生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他为官清正,对家庭成员也要求甚严。王翱的女婿在京郊做官,想调到京都,王夫人疼爱女儿,又深知丈夫的脾气,于是准备了酒席,想趁王翱高兴畅饮之际提出调女婿入京之事。不料,王翱听后勃然大怒、寸步不让。当时的皇帝非常欣赏、信任王翱,王翱的孙子便想利用祖父的影响一试科场博取功名。知道此事的王翱态度强硬,坚决反对。身为父亲、祖父,王翱的做法也许少了些亲情,但他遵循“以身立教”的原则,树立起了不徇私情、清廉治家的榜样。(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