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与社会风气建设
从教十三载感慨诸多:十年树木,不及一夜风摧;学校教育难敌社会风气。由此想到廉政教育之难,想到兴廉政文化之重要。
精心种树、务树十年,一场台风忽至,结果树连根撅起,植树之人只能望风兴叹。教育学生十几年,其中没有那一节课、哪一句话不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结果,稍不留神学生进一次网吧,看一场黄碟之类,立马思想变化,随之道德极有可能滑坡。君不见: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学生输灌上大学理念,结果高考刚一考完,许多学生就立即把捧了十余年的书本当废纸卖给收破烂的。君不闻现在大学生上学三件事:读书、上网、谈恋爱。其结果,直接导致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素质比不上过去的中专生,诸如此类。
故而叹息,什么样的池养什么样的鱼,什么样的社会大风气,造就什么样的人。以此类推目前的廉政建设,如同一理。
为此,敝人又在网上翻阅了一下近几年的有关反腐大案,尤其看到建国以来最大走私案:赖昌星行贿走私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赖昌星一座小小的红楼,其对官员的影响程度竟然比中央党校的作用还大。许多被牵连落马的官员在狱中都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心疾首几乎说着同样的话:放松了世界观改造,辜负了党对自己当多年的培养等等。
由此,敝人总结出一条不成熟的看法:减少自然灾害的最好办法是大环境的治理,廉政建设是长期的,官员的教育在于长期的廉政文化渗透与教育,在于社会风气的好转。
回想新中国毛泽东时代,人普遍穷,但官员的廉洁程度堪称世界之最,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见得比现代人差。原因之一,那时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人见贪官如同过街老鼠,社会至上而下用一种思想武装,就连农村不识字的老头都会背诵老三篇,更何况政府官员。当然也不能因此说现在社会对人的思想教育落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社会物质也较过去丰富了很多,但出现的社会问题也跟着增加了许多,表现在各级政府官员中,则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廉政工作之艰巨。
纵观历史,朝廷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立足治吏,吏廉者政自然清,《杂言》上第四 “或问曰:君子曷敦夫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此君子之三鉴。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民下也,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但知镜鉴是为无鉴。”此段话的大意是,有人问,君子为什么注重学习,人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几乎没有,不管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草民百姓、学子,所明白的知识和道理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因为学习的缘故。君子有三戒:以世人为镜,以前车之鉴作为教训,以先贤为师,只有这样才能内心像镜子澄明。然后从夏商周秦的利弊谈起,说明一个道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推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于育人、治世的影响。同样,儒家张扬的“四维”以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起点在于读书——明理——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好官。 《申鉴》中说“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忒惑,外无异望。”几句话切中要害,老百姓是上行下效,各级官员只有常怀戒备之心,规范自身行为,才能教化百姓,使政治清明,外无忧患。
孔子曰:“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道家也主张廉政而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墨家最先把廉政作为重要德行提出来,认为君子之道有“廉、义、爱、哀”四行。法家则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廉”是治国纲领“四维”之一,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礼义”两字指的是人际关系,“廉耻”两字指的是道德修养。古人对廉政的倡导,实际上是强调以“廉”为操守、为官德,鼓励官员以“廉”来获取从政的声名。所谓“廉者,政之本也”、“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廉耻者,士人之美节”等说教,俯拾即是。古人将清廉作为对官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也。与封建文人的文化不同的是,我们倡导的廉政文化,正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活实践,它构成了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以服务于天下大公为目标,以实践党的使命为宗旨,无论从胸怀气度或理想高远上都是旧文化无法比拟的。
回过头来再来分析,现今社会的最大矛盾在于干群关系,在于贫富不均,根本原因在于信仰的缺失。历史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我们今天重读古史其目的在于借鉴,在于察今,在于发展。廉政文化的宣传在于使当今各官员自觉守操,堡垒攻于内,外患也来自于内,内乱之根本在于官员的道德底线降低,或被腐蚀,破损。
由此可见的现今廉政文化建设是作为“腐败文化”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话听上去似乎荒谬,但是细究当今的社会现象,会发现确实存在着一种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空气,在物质、制度和心理的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和孳生着一种激促腐败的不良文化。这种文化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念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了大幅度的偏畸。从近年来反腐倡廉的实践看,腐败仍处于多发易发的状态,正直的人们老是不明白,为什么违法违纪的金额越来越大,为什么“拔出罗卜带出泥”的集团性腐败屡屡发生,为什么顶风作案、前腐后继、屡抓屡犯、越抓越多?当一种事物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所致时,其背后必有文化的原因。在“礼尚往来”隐蔽下的物质上的腐败,在阳奉阴违掩盖下的制度上的纰漏,在“人以群分”形态下一伙人中间流行的腐败理论,氛围所致,相互张目,纵容掩护,前赴后继,整体上产生了一种畸型的“游戏规则”,一种在特殊人群中引以为经典秘方的歪理邪说。有些邪说已经被编成段子、顺口溜甚至名句格言。它们的影响所致,就像一只老鼠坏了一锅粥,使腐败产生的畸型价值判断,细菌般地弥散向社会,导致“笑廉不笑贪”、“羡腐不羡廉”的咄咄怪事。这就是“腐败文化”在起着想象不到的作用。“腐败文化”像疾病一样侵蚀着党的肌体,改变着党风政风甚至民风,文化领域的整肃必须以文化的手段,用先进文化去战胜落后文化、用新鲜文化去取代腐朽文化。心理价值上的改变,不是能用“高薪养廉”一养了之,制度和理论教育也只能起到外在的作用,真正要解决问题只能靠“以心攻心”。腐败只是一种现象,背后却是文化心理的扭曲,因此必须用文化的手段来矫治。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历朝历代都以树立清官作为官吏的典型,廉政建设也以一种廉政文化的形式,自上而下宣传,从古代许多廉政楹联就可看出其用意。如:宋代包拯为官清廉,惩贪罚奸,世所称颂。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立了许多包公祠,并撰联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一颗赤心悬日月,两张铁面斥奸邪。”“铁面扬威到处佞谄匿迹,金鞭耀武随时良善扬眉。” 这些联句,从不同侧面讴歌了包拯铁面无私、惩恶扬善的的清官风范。明代弘治年间,官场行贿求官之风盛行,百姓怨声载道,对其深恶痛绝。吏部尚书王恕为告诫内外官吏,并警示自己,曾在官署大门挂联一副:“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也曾为所属浙江海宁县谯楼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上联提倡对民实行惠政,下联诫勉属官务守清廉。 清代在桂林做官的赵慎珍,在升迁时为正己身,亲自手书警联自诫:“为正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道出了为官者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
另外敝人还有一个小发现,封建社会那些敢把自律对联贴于大堂之上供众人监督的,历史上好像确没有他们的腐败记录,换句话说,他们多少能考虑到一些个人脸面和言行一致的问题,至少不犯祖宗和百姓痛骂的大错误。但现代社会不知什么原因有些相反,那些越是喜欢讲马列,越是喜欢教育别人,越是喜欢在大会及其它公共场合把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好像越会出大问题。他们的“脸面”全靠利益和虚伪勉强撑着。利益丧失,脸面似乎就无所谓了。
由此突发奇想,现代官员在自律问题上能不能少讲点人所共知的革命大道理,敢不敢也像封建官吏一样向黎民百姓来点实在的表态,不说“远报儿孙,地灭天诛”,就讲一点,把勤政廉政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总是不讲脸面吗?那么好办,一旦发生劣迹并查证属实,除经济赔偿以外,不管劣迹大小,职务、工作统统一搂到底如何?
如此使廉政文化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学习之本,廉政之风,行遍神州大地,真正使现代社会的民主监督制落到实处,使正气充斥整个社会,何愁发展之中,几个蛀虫嗡嗡,何愁官风不振,社会风气不清?(作者:眉县纪委 朱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