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风展红旗如画
老远我就看到那巍峨的山顶了,那么高峻,黛青如染。
山上古树丛立,松柏苍翠,榕樟重叠,生机勃勃,绿意四溢;盘曲着伸向天空的枝丫,每一根都似乎充满铁打铜铸的英雄气。
等到伫立宁化翠华山顶,置身烈士陵园中,发现烈士墓碑上的红五角星,在连绵青山的映衬下格外地醒目。从山脚到山顶,盘旋崎岖的山路浓缩了八十多年的岁月,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新生。
巍巍纪念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宁化人民踊跃参加红军,近七千人为革命牺牲的壮烈故事。一组铜雕展现的是红旗猎猎,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冲锋场面。那宽广平坦的宣誓广场、高高的红色舞台,古朴的思源井、清冽的红军井,无不体现了工农红军和宁化人民的鱼水情深。
当年,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强敌残酷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诗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别具神韵的短歌小令,是三明革命老区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红军反复地进攻、转移和撤退的行军路线,犹如流动的诗韵,随便截取一段,便成一首气壮山河的歌。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壮美的行军图,又是一首洒脱明快的山歌。
这阕词是在1930年元旦填就的。那时正是成立八年多的中国共产党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最低潮。毛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清流、明溪等地,从行军途中、激战间隙写下的这些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非凡的胸襟、异样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毛泽东在此骑上战马穿行于闽西重重关山;贫苦农民在党的教育启发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然后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跟随共产党开始自己的革命征程,开始后来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十送红军,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因为这送的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人民子弟兵,送的是至亲骨肉,送的是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未来,送的是深深的情意、赤诚的真心,送的是生离死别和人世沧桑。多少苏区的亲人啊,在漫漫长夜里辗转难眠,那思念的悠长的缕缕丝线,一次又一次织圆了中天明月。那永远铭刻在心底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一寸一寸,又怎能穿透万里关山漫漫征途的重重阴霾,滔滔湘江,茫茫雪山,渺渺草地……
革命之路,总是充满了无比的艰辛与苦难。在重重难关之下,正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毫不气馁、坚定信念,用那如花岗石一般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胸中熊熊燃烧的革命激情,为积弱积贫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以远见卓识自信豪迈乐观地预言革命必然成功的美好前景。
想不到脚下的这块土地,这里林木繁茂郁郁青青的重峦叠嶂,这里蜿蜒曲折碧波荡漾的千里沙溪,浸染了无数英雄的鲜血。这缄默不语肃立风雨之中的闽西山峦中,曾有多少勇士献身;这条纵穿全区横贯八闽的沙溪河,曾经流淌着多少苏区战士和亲人的汩汩血泪。这看似普通的山水,有过那么辉煌凝重的历史和可歌可泣的岁月,这里的人民曾经那样豪爽果敢、坚毅不屈,勇于奉献和牺牲。
在暮色氤氲里,归程匆匆,沿沙溪两岸的绵绵青山在不断地向后退去,思绪却如奔腾不息的沙溪水一样难以止息。当年红军面临重重危机,敌军泰山压顶、四处围剿,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着红军,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从容应对,终于迎来满天红霞、横空长虹的革命盛景。今天,我们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面对现实的挫折和困难,我们当如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笃志丹心,顽强拼搏,迎来“风展红旗如画”的火红奇美的盛景。(王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