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之魂 唱响龙江
——现代廉政纪实龙江剧《村官陈二哥》观后有感
“我想提个要求,但是……我不知道够不够资格!我……想盖着党旗走!”这是一位平凡的村支书在临走前提出的唯一要求。台上人话音未落,许多观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崇敬之情,眼泪夺眶而出,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型现代廉政纪实龙江剧《村官陈二哥》的演出现场。整场演出,观众十余次热烈鼓掌,几度泪流满面。
为了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全省党员干部进行典型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黑龙江省纪委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黑龙江省龙江剧院创作了这台大型现代廉政纪实龙江剧《村官陈二哥》。该剧以黑龙江省克山县西城镇兴胜村原党支部书记陈玉霄为原型,故事真实、形象丰满、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平实厚重的主旨内涵,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位,醇厚浓郁的地方风情,专业强大的演出阵容,具有震撼人心的审美力量,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现代龙江剧。
戏无魂不服人
思想内涵是一部龙江剧的灵魂。《村官陈二哥》的原型人物陈玉霄是一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从1979年到2009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30年如一日,用模范的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使一个有40多万欠账的穷村,变为拥有一千多万资产的富裕村,而他却积劳成疾,不幸病逝。陈玉霄一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临终前唯一的愿望是“能盖着党旗走”。
该剧在人物原型基础上,结合龙江剧的特点,进行了艺术再创作,重点围绕村子里的一件件小事、一段段真情展开,展现了一幕幕朴实而厚重、平凡而感人的篇章,生动刻画出一位有着倔脾气、舍小家顾大家、不畏权势、“六亲不认”的村支书形象,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心系群众、扎实苦干的公仆情怀和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的凛然正气。
戏无技不惊人
《村官陈二哥》以龙江剧的形式再现陈玉霄的感人事迹,独具匠心。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中独具神韵。它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以二人转、拉场戏音乐为基础,将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形式丰富、发展成为戏曲形式,保留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地方剧种。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十几年来,以“精品艺术三部曲”等多台精品大戏崛起于中国剧坛的龙江剧,成为发展龙江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
龙江剧讲究理、情、技的有机统一,又特别重视形式技巧的展现,《村官陈二哥》适应时代需求,以丰富的表现手段,生动再现了陈玉霄光辉的一生,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反腐倡廉的鲜明主题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
戏无艺不动人
令人身临其境的舞台布置、精湛绝伦的演员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村官陈二哥》在震撼心灵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感觉的完美享受。
伴随着深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一段介绍陈玉霄经历的旁白在观众耳边响起:“我爸没儿子,生了我们五个丫头。我们姐妹几个总说,他是个没福的人。他17岁从山东老家逃荒来到贫穷的克山县西城镇兴胜村……”开场白裹挟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将人们引向那些过往的岁月。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娴是该剧的艺术总监、总导演,她用东北炕头的道具、亲切的地方方言、独具特色的二人转等表达形式,展现了质朴醇厚的黑龙江风情。在舞美方面,该剧虚实结合,既有实景,又有象征性、装饰性的设计;唱腔注重韵律感和抒情性,具有一种吟诗美和节奏美;情节设计流畅连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剧近尾声,舞台两侧出现挽联:“做公仆,鞠躬尽瘁,三十寒暑;当代表,履尽职责,奋斗终生。”此时从空中降下一面巨大的党旗,将整个舞台完全覆盖,再次展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刘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