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正气之乡
700多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诞生在江西吉安富水河畔一个山水灵秀、古树掩映的千年古村,鹜湖。如今,这里仍保留有文丞相祠、状元坊、龙川阁、文山旧隐、正气书院、文天祥陵园等珍贵遗迹20余处,文天祥历经700余年而不朽的浩然正气仍充盈其间。
鹜湖古村已有1100多年历史,村内建筑多为穿斗构架、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进入村头,巍峨古朴的文丞相祠赫然在目。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又名“大忠堂”,祠堂匾额上“文丞相祠”四字为清朝探花王龙文所题,牌坊上镌刻有一副对联:“衣带空存,留取丹心还大造;幅巾肃拜,愧无籍手见先生。”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缓步进祠,晋谒礼拜,以示敬仰。两座朱砂石狮守卫着祠堂正门,其两扇侧门及左右厢门的门楣上分别刻着“浩然”、“正气”、“取义”、“成仁”。正堂对联“兄状元弟进士五世科名照史册,忠比干孝微子一门事业贯乾坤”,表明了鹜湖文氏乃文章节义彰显青史之族。正堂两侧分别陈列着文天祥手迹石刻、功德碑等。当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国运衰颓的危急时刻,文天祥挺身而出,以“英雄未肯死前休”的气概,为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百折不挠的苦战。兵败被俘后,他断然拒绝元世祖忽必烈许诺的宰相高位,在狱中写下千古绝唱——《正气歌》,慷慨就义。据文氏族人介绍,村内还珍藏着文天祥的手书真迹、遗像、诏敕、手迹石碑和血衣战袍等文物,由5位辈分最高的长者共同保管,从不轻易示人,只有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才会庄重地供于祠堂内让族人瞻仰凭吊。
漫步村中,人们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时空中,精美的石刻、石雕、楹联、描金雕屏和翘角飞檐令人目不暇接。村内民居绘刻精妙,极尽书画之技能,山水花卉,人物飞禽,格言家训,如一卷卷美不胜收的画轴,令人叹为观止。
踏着一块块古朴凝重、光亮可鉴的青石板,穿过一条条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幽深古巷,龙川阁便出现在眼前。这里是文天祥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居住地,正门两侧对联“直吞川龙富水,遥接天马文峰”仍依稀可辨,展示着文天祥少年壮志、气吞山河的远大抱负。当年,16岁的文天祥来到乡贤祠中拜谒“庐陵四忠”——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周必大的灵位,慨然许下誓言:“若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果然,70多年后的1323年,村民们以隆重的礼节将文天祥的灵位迎进了乡贤祠。
村中还留下了文天祥第二次罢官后回乡隐居的住所——“文山旧隐”,只是两间简陋的土夯房而已。文天祥隐居期间,除了读书下棋、寄情山水外,还有一个爱好,栽树。每年冬末春初,他都要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种一些果树和观赏树。屋后的山坡,他亲手栽种的杉树、毛竹,蔚然成林,郁郁葱葱,更给这个“泉石林壑,四俱毕妙”的世外桃源增添了一份秀美。现在,人们还能在“文山旧隐”旁看到文天祥亲手栽下的一棵杉树,它被命名为“文山植杉”。
位于村后虎形山上的文天祥陵园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清以来几经修缮,至今保存完好。其神道全长47米,寓意文天祥47岁为国捐躯。台阶自下而上,分为12级、8级、3级三个层次,寓意文天祥1283年殉难。5门6柱牌坊巍然耸立,石俑石马栩栩如生,陈列墓道两旁。远处林木苍翠,近处流水潺潺,这里的草木山水因浸染了英烈千秋不朽的正气而愈觉神圣。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仿佛在吟诵撼人心魄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