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钟铭盛世
——著名紫砂壶艺术家周卫平
周卫平先生号梦溪园主,江苏宜兴著名紫砂壶艺术家。卫平先生出生于宜兴丁山古镇的紫砂艺术世家,自幼秉承家学,研习紫砂技艺。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其作品曾获全国各种奖项,是首位在国际陶艺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艺术家。
在紫砂壶制作技艺上,卫平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他曾潜心临习许多前辈大师的代表作品,并得其神髓,从中感悟到作品所蕴涵的艺术智慧与巧思。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支撑紫砂艺术的灵骨,因而他在遍访紫砂名师的同时,常与国内知名书画家及收藏专家探讨、切磋艺术,博采众长,成就自己的艺术风貌。在卫平的紫砂作品中既深含古人“曼生壶”的文人内质,又兼容现代造型艺术的机巧,承古融今。他制作的光壶作品,质朴天真、大度超然、气韵充盈、极具张力。花壶作品,形象生动、神形惟肖、意趣盎然。因而卫平先生被冠以紫砂壶艺的“鬼手”,作品被众多书画名家与收藏家所推崇。
与卫平先生相识二十余年,我在很多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欣赏到卫平先生的新作,可谓欣然畅怀,得品佳想妙思。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其在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而创作的“警世钟”壶,该壶构思精巧、寓意深广,造型博大精宏,为原中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收藏。
首次观赏“警世钟”壶,我的心情为之一震。一是感叹作品的震撼力,二是感佩卫平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精准把握。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卫平先生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想如何能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铭记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他查阅大量资料与历史图片,伏案设计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最终选择了以中国传统器形“钟”为主体制作纪念壶。“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祭祀礼器,被历朝历代帝王所尊崇,有“钟鼎传国”之说。“钟”不仅是礼器,还是重要的乐器,是古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图腾。“钟”其形浑厚博大,且声宏远播,又能惊醒人们知时知礼。历史上每逢重大事件,必铸钟鼎以记其铭。经过精心构思,他把这一重器的形式与功用,巧妙地运用于滋生艺术的造型上,再将中华文明的图腾代表“龙”的形予以体现,寓意更加深刻。创作选材上,他精心选用了素有“黑金”之称极为稀少的黑泥调砂的老料来体现古代青铜礼器上所特有的黑漆骨的底色,以达到庄重、肃穆的深厚历史感。在壶体的制作上,他以著名的永乐大钟的形制为素材,表现盛世一统的构想。壶体制作集光壶、花壶,以及筋纹器相结合的手法,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塑造。“警世钟”壶体主要以素壶方法为基础,上部钟首及下部钟裾部分采用筋纹方法做出钟的铸线。在钟裾两侧,分别用手工堆泥雕刻,双龙代表华夏文明发源的长江、黄河。钟腰部用阴刻手法雕刻传统青铜文样——如意回形纹,代表香港回归之意。在钟首部,运用陶塑圆雕手法,饰华表上所雕的龙形望天吼,寓意警醒世人不忘历史。在壶盖上运用点浆剔刻手法装饰和平鸽及祥云纹以寓世界和平,祖国安定祥和。尤其在壶嘴和壶柄的制作上运用了简洁的形式,将壶嘴抽象为昂首高鸣的凤首之形,而壶柄则抽象为龙身腾曲,寓意凤鸣警世、龙凤呈祥,让观者体会到和平祥瑞无限生机,同时警醒自己不忘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通观此壶,处处都体现着卫平先生的精思与心血。不仅选材精良,手法精湛,造型精美,同时也体现了卫平先生深厚的历史责任感。紫砂技艺汇集巧思,将中华五千年文化神髓与风骨浓缩在盈握方寸的作品之中,是他深厚素养与智慧的完美体现,所以此壶达到了记事、记史、记情的功用,给紫砂艺术赋予了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最终成就了周卫平先生成为紫砂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每每想起观赏此壶时感慨犹新,忆想当时曾为此壶即景赋诗:
归珠圆璧庆欢歌,往事沧桑泣泪多。
紫玉金钟铭盛世,龙腾国泰气祥和。
( 范天明 作者系军事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