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祖母
【清廉网】( 孙冠超)许是年龄确实大了,儿时的记忆如在昨天,而新近发生的事情总想努力记住但往往会张冠李戴。
转瞬我的祖母离开我们已经452多天了,总想写些东西,但觉得她并未走远,或许是不愿承认现实吧,每每从濮阳到山东时,特别是快到父母家时,想着还能在家属院门口能碰上她在门口伫立迎接我们。
我出生在豫北一个偏远的农村,从小我就知道我的家庭很特殊,很早祖父和祖母在父亲小时候就离婚了,祖父在京城另组了家庭,我没见过祖父,也没感受到他的爱。祖母和父亲孤独的生活在祖父的家中,也是后来我生活的家。祖母1926年出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个子不高,在人群中跟俗人没什么两样,脾气有人说不好,小时候我有时也觉得,但心眼好,人好是公认的,可能是处理人际关系上不擅长,我现在觉得这能理解,能坚强正常而又健康的生活已不易了,那想过今天她的儿孙能写文怀念她呀。小时候有时不懂事,看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到爷爷奶奶家寻好吃的,而我只能回这一个家,也曾问过奶奶,我的爷爷呢?不知当时她心里难过不难过,回答什么也不记得了。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由爷爷带着出去玩,而我只能和三爷家的孙子一块玩,好在这个兄弟很懂事,总是和我说:“咱爷爷怎么怎么的”。虽然懵懂、自卑,但在奶奶(以下称奶奶吧,平时不喊祖母,觉得怪生分的)的宠爱下,还是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
今天看了贾先生怀念伯母的文章,文中自始至终是自小到大感受伯母爱、照顾的种种。我便突萌发了写些东西的冲动,就在今天,怕过了今天又找借口放下,心灵上留遗憾。
我从上小学才开始有记忆,就从小学生活说起吧。我是在本村上的小学,那时学校老师大都是民办教师,工资低,农闲时教学,但农忙是还得种地,学校学习不紧张,感觉老是在玩,很快乐的样子。那时孩子上、下学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不用父母接送,印象中,父亲在外地工作,常常不在家,母亲也忙,总因为在学校疯玩,忘了回家吃饭,被找到学校,并呵斥让立马回家吃饭的常常是奶奶;在小伙伴家中玩耍,正玩得尽兴,总是在奶奶大声叫喊中:“超,吃饭了”悻悻而归,尽管当时有些不情愿,甚至说“不用管”,但我拗不过严厉的奶奶。那时的奶奶就是一个中年妇女,一点儿也不老。
1987年,我上了初中,上学地点从村东挪到村西,那是所联办中学,条件一般。但我不知哪里来的力量,是不是家里条件差的孩子更知自力更生呀,反正努力学习、快乐学习成了我自觉的行动,考试得奖、老师表扬、村民称赞成了我最原始的学习动力。抑或许是为了逃避当时不太擅长的农活,反正学习学得废寝忘食,那年月门外放电影都不想去看,可想当时的意志力多么坚强。放学后,兴致勃勃地完成当堂作业或任务,不按时回家吃饭成了常态,我记得那时到学校寻我吃饭的还常常是奶奶;夏天总说:“小,别热着了”拿扇子为我驱蚊降温的是奶奶,那是我还心烦,觉得耽误我学习;放学后为我端上凉开水的是奶奶,我总能一饮而尽,以致我现在也养成了提前为家人晾着开水的习惯;步行两公里,到集市上捎回我们爱吃零食的,如油条,糖糕,糖葫芦,皮冻的是奶奶……太多了,记不太清楚了,反正那时她每天依然不老,走路说话总是充满力量,去哪都是步行,没有疲倦,我依旧在关爱中、有时挨骂中度过了初中生涯。
1990年,算是我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在我们那偏僻的学校,我破天荒的考上了中师,全家人的喜悦、自豪自不比说,那场景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不差太多,意味着我跳出了农门,是公家人了。三年中师生活,每次我回家就是她的节日,好吃的尽着我,好衣服也该我,没事的时候听我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她梦里也没有到过的地方,……我学会顶撞她,我觉得我是见过世面人了。
1993年又到濮阳教育学院上学,算是大学生了,这一阶段心理主要是自我成长,觉得跟以前没啥区别,她还是一如既往用她的方式对我,没觉得她变老啥的。
1996年在家人不甘和她的赞许、骄傲中我成了我们村中学的一名正式老师。这时母亲、弟弟和二妹搬到了外地,老家剩下了奶奶,我,大妹我们相依为命,她成了真正一家之长,我上班,大妹上学,奶奶在家做饭、洗衣,我在快乐、自由中度过,她关心我,照顾我,我上班清闲,玩得开心,其中抽调到乡政府帮忙的半年里,奶奶不止一次对我说,你是公家的人了,穷也穷得有志气,别办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我当时并未往心里去,但在平时,我总是奶奶长,奶奶短的,以至于当时的乡领导就说:“小孙,你的父母怎回事,不孝顺?”现在想想,哪里是父母不孝顺,而是奶奶当时已深深融入我的生活、我的内心,说奶奶多是很自然的事情。
2000年我结婚了,三口之家多了一口。爱人刚结婚常常小住娘家,家中大多时候依然是我们,这时的我和大妹是兄妹,师生,也是家长和孩子,在困难中一起成长,后来大妹也搬到了山东,但多了共同度过困难但快乐的日子的经历。
2001年,我的儿子出生了。孩子3岁左右,母亲帮我们照顾孩子,但假期,乃至后来孩子大一些了,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奶奶又承担起了帮我抚养后代的任务。依然记得孩子哭闹时,她领着有时甚至背着孩子到我任教的学校找我的情景,我给孩子买点吃的,玩会儿,奶奶充满笑意地看着我们,孩子玩累了,她又带着孩子回家,照常为我们做饭,洗衣服。当时我和爱人还种了几亩地,有时抢农时,带着孩子把饭送到地里的也常常是她;浇地时到了晚上,到田地送水送手电筒的依然是她。这时我觉得奶奶仍然不老,依然精力充沛,现在想起来那是她已经75岁高龄了,可我浑然不觉,依然不管不顾地享受她的付出,她的关心,虽然这时我也会偶尔表达一下“孝心”,买点肉皮冻呀什么的她喜欢吃的东西改善一下生活,爱人为她买几件衣服,她常说:“不用,不用”,甚至买了也不穿,好像一副不领情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她是怕我们多花钱,可是我们怎么尽尽孝心呢?
2003年,我经过努力考上了公务员,到了县城工作。与闭塞的乡村生活环境比,当然更向往繁华、舒适、便利的县城生活,也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起初,爱人在老家上班,孩子在家,我每周末都回去,她还是一如既往的为我做好吃的,有时慈祥地问我想吃什么?我玩笑说:“龙肉”,常常吃饭时说,你是政府的人了,民政局更要为老百姓办事等,依然是那样牵挂我、关心我,但我的心已经不在那个家了,在县城安个家的愿望占据了我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我还是那样,在县城,买些她爱吃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奶奶已经77岁了,实际上她在变老,可我没感觉到,任凭她一如既往地为我操劳。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搬到城里了。经过多次动员,奶奶终于和我们一起到城里住了,居住条件好了,我觉得奶奶那便是“享福了”。可是我想错了,自那以后,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间就少了,大约是一两年后,奶奶一遍又一遍地说不该我们养她,该到爸爸家里住,还说她年龄大了,不能照顾我们了,不能给我们找麻烦了为由,说是农村的传统习惯,反正最后奶奶还是搬到了父母家中,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当时还想,没事,过一段时间再回来住就是了,后来多次邀请,她总说自己老了,不方便了种种理由,总也没来,现在想想要是晚几年搬家到县城,也许陪伴奶奶的时间会多几年。
逢年过节我们自然是要到父母家中过的,奶奶更是盼着我们去,从家乡带些奶奶爱吃的,我们每次去又成了她的“节日”,便有了每每知道我们要去时,她早早地在家属院门口反反复复等我们到来的一幕了,冬天甚至在门口坐着等或是久久伫立的情景时常在我心头浮现,离开时又在车后送我们好远。我能明显地感到奶奶确实老了,大声说话有时也听不清了,走路时满头银发在风中飘着,步态明显地蹒跚了,我总说:忙完了这一阵,再来看您。觉得尽孝心还有时间,一年去探望奶奶仅仅数的清的几次。
“尽孝不能等”,这句话只有错过了体会才深,才会心痛。就在2020年奶奶因晒被子不小心摔伤后离我们远去时,我才有体会。当时奶奶住院了,我立即请了假,到医院后反复与医生沟通、甚至算是哀求医生力争手术,全家商量多次,奶奶顺利地做了手术,因为我总感觉她还能站起来,我也还能有机会再尽孝,哪怕买点她爱吃的,为她做一点点小事,陪在她身边听她说说话,挨几句责骂……可是可是她还是没能再站起来,几个月后永远地离我们去了。
至今在老家她奔波叫我吃饭的情景,背着孩子在街上玩耍情景,在家属院门口等待我和孩子门口伫立的一幕幕愈发的清晰。
我特别能理解,大妹在坟上哭得伤心欲绝,久久不愿离去。因为奶奶在,心中的那个家还在,我没有大哭,因为我一直觉得,奶奶没有走远,还在某个熟悉的地方像从前那样笑容满脸的大声喊:“超,吃饭了!”,“小儿,小心慢点”。450多天的时间,还是生活在你的大声喊叫中,关爱的叮咛中,不听话时的责骂声中,穷也要有志气的叮嘱中……今天的我食足衣丰,家庭幸福,工作踏实勤恳,实际上我已在在她叮嘱中,严守着做人的底线,在她的爱中幸福的生活着。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作为孩子,我们要好好的,给您带来荣光,告慰您的关心,传递您的爱,向孩子们讲您的点点滴滴。
写完,轻松了许多,我知道那熟悉的味道,温馨的场景再也回不去,但我坚信,只要有爱,就会有向往,有方向,有力量,坚守着底线,就不会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