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大生产运动与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14-05-08 17:16:51 浏览: 420


中共创建的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一隅,在1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自然资源贫乏,灾害频繁,150万人口靠天吃饭,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中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伊始,虽与艰难相伴,但却注重民力蓄养。1937年至1940年,边区政府通过实施“休养民力”的良策,既让中共在边区站稳脚跟,也使民众基本生活得到一 定程度改善。


皖南事变后,由于国共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不仅停发了抗战初期以来发给中共军队的一切军饷,更变本加厉对陕甘宁边区 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断绝一切外来经济支持。边区财政中最多达85.79%的外援断绝,使边区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整个边区“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 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选集》第3卷)。为解决财政问题,边区政府被迫加大公粮征收量,甚至不得不动员大批 干部两次向人民借粮,其间边区在1941年春季还出现严重的粮食恐慌。而更严峻的挑战是,为保证1942年度边区党政军人员粮食供给与牲口草料,至少还需 要征收20万石公粮。


为完成这一工作,边区政府动员中央党校和各机关大批干部组织工作团,严厉地要求“粒米根草入仓入站才算完成 任务,否则不准回延安”。截至1942年5月,20万石公粮任务才告完成。在人穷地瘠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全部承担20万石公粮实属不易,事实证明,20万 石公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边区政府物质危机,但负面效应也相当明显:一是征收比例失调。20万石公粮占当年总收获量的比例高达13.85%。二是地域 负担不均。三是引起民众不满。频频借粮和高额征粮,严重干扰民众正常生产生活,一些群众因不明了粮食政策而移民,个别人员和商号对抗公债、公粮,还借故停 业。而公粮工作中存在的宣传组织不力、公粮统计不明、群众负担不公、个别干部缺乏信心和私情包庇等问题,更加重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不断增加的公粮征收任务,已经引发民怨。1941年6月3日,一位农民的驴被雷电击毙,这位农民对公粮征收不满,于是逢人便说,老天爷不睁眼,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还有个别群众为之附议。


毛泽东得知后,阻止了保卫部门追查这个农民的做法,安排核查公粮征收情况。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设立以毛泽东为主任,任弼时为副主任的调查研究 局,8月1日,中央下发《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地方党委也要设置相应调查研究机关,动员全党、全军机关和同志开展调研。经过缜密调研,党政相关部门 得出结论:边区农民的负担承受力“已达到了顶点”,仅能“勉维生计”,若此后再不调整和限制公粮征收数量,就是竭泽而渔,将“滞碍边区经济的发展”(《陕 甘宁边区人力畜力物力动员第一次调查草案》,《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假如边区局势进一步恶化,今后该怎么办?



不难推测,倘若继续让人民负担全部公粮,必然会动摇中共在边区局部执政之基础,更有悖于党的宗旨。基于对这一危险的充分认识,1941年3月至11月期 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边区财政经济问题先后七次召开会议,其间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等中央领导就边区财政经济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反复、甚至激烈 的讨论,重点研究了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等一系列财政经济措施,最终拍板决定,实行半统筹统支的财政经济政策。这就意味着,公粮征收将从动员人民全部负担转 向边区党政军和人民共同合理负担。这一决定,彰显出中共以人民利益为归依制定政策,尽一切办法减轻民众负担,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执政理念。


根据中央合理负担公粮征收的政策,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三十一年度财政实行统筹统支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各机关、部队、学校一般的均须参加生 产,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必须保证蔬菜、肉食能全部自给”,边区从工作实践与制度化设计上下功夫,且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是坚 定实施生产自给。毛泽东明确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口号,要求部队机关学校组织起来,成为劳动大军。在此口号激励下,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展得如火如 荼,效果很快彰显。大家披荆斩棘,战胜重重困难,一些过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如南泥湾等,被建设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 北好江南。1943至1945年,边区部队、机关、学校自产粮食达到4.6万石、8.6万石和2.1万石,自给粮食占公粮的比例分别是28.75%、 57.74%和17%,大大减轻了边区民众经济负担,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二是认真推行精兵简政。1941年11月,李鼎铭等开明 人士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联合提案,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之政策。毛泽东高度重视,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的对症药”。中共中央决定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边区与各根据地实行。此后直至1944年初,边区政府根据这一方针连续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精兵简 政,政府机构各厅、处、院等内部机构,裁并了1/4,吃公粮的政权系统人员精简1000至1200人,达到了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


三是切实公平人民负担。1942年4月,边区政府宣布当年只收公粮16万石等政策措施,并坚决执行。同年1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提议从1943年 起,每年征收公粮18万石。以后若干年内即固定在这个数目上”。事实上,1943年至1945年期间,边区政府实征公粮数为18.4万石、16万石和 12.4石,实征占收获量的比例为10.16%、8.83%和7.75%,呈现了一个明显的下行曲线。同期,边区政府还调整征收办法,制定《救国公粮征收 条例》,降低起征点,提高起征率;实行在调查基础上结合民主评议征收公粮。通过这种方式,使公粮征收覆盖率扩大到人口80%以上,负担更趋合理和公平,同 时让民众意愿能得到充分表达与体现,公粮负担更为公开公正。


四是坚持农业生产第一。1940年11月23日,边区中央局在《对财 政经济政策的指示》中提出了“边区的经济建设目前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第一位”的要求。次年,边区政府提出了“开荒60万亩”,“全边区增加粮食产量40万 石”的具体目标。1942年,边区政府提出“按户计划”的工作方法,要求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制定开荒、种地计划,并进行检查,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移民 难民开荒、组织劳动互助合作、开展劳动竞赛、改造“二流子”、改良农作法,等等。这些政策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四年里,边区耕地就从 1941年的1241.3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万亩,增加了17.5%,粮食总收获量从1941年的145.5万石增加到1945年的 160万石,增加了9.97%。


历史证明,边区粮食新政是中共宗旨意识的具体化,该政策不仅使边区民众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合法利益得到保障,更增强了民众对中共及其政策的认同感,进一步夯实了中共在边区局部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我们党度过抗战艰难时期,迎接革命新阶段的到来储备了民心与民力。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虽遭遇到空前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民众期盼,领导边区政府及时调整公粮征收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从而 疏解了矛盾、化解了困局。在此艰难过程中,我们党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今天我们做好各项工作依然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首先,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事实证明,唯有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归依,调整和制定政策,才能得人心、固基础,进而带领人民共度时艰,走向光明 前程。其次,必须保持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永不脱离群众。要坚持通过调研掌握真实情况,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政策,使政策充分吸收民意、尊重民智、维护民利。第 三,必须正面应对困境,转变思路,寻找出路,在解决困难过程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第四,制定政策和设计目标,都应符合当时当地实际,考虑广大民众的承担能 力,不能跨越阶段。


总之,正如亲历者所总结,当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公粮征收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因为我 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王政新《陕甘宁边区的粮食工作》,《陕 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卷)。中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体现在所制定的公粮征收政策里,也体现于公粮征收的实践中。所有这些与同期国民政府实施的无 视民众利益的粮食征收政策,以及征收过程中盛行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国民党粮食部长徐堪承认的:在田赋管理的“四个阶段——征收、储存、运输和分配 ——中没有一个阶段不存在着腐败”(易劳逸《蒋介石与蒋经国》)。一叶落而知秋,这正是国共两党因不同宗旨而必然会导致的迥异结局。历史发展已印证了这一 逻辑,且更在告诫当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牢记宗旨,时刻保持警醒,对人民永怀感念之情、敬畏之心,才能凝聚亿万民力与智慧,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重庆市纪委 杨新)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