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公私一杆秤

发布时间:2014-05-14 17:42:42 浏览: 350

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以为国为民的公心和理念处理公共事务,谨记公家的东 西一分一厘都不能占有,公共的权力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常用公私这杆秤称一称,常用公私这把尺量一量,让公心主宰自己的言行,让私心杂念无处藏身,方能坦 荡做人、谨慎用权,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


南宋周紫芝的《竹坡诗话》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氏家族有一人做官极其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之时,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吹灭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展读信件。这则“官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故事,令我心生感叹,夜不能寐。


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开篇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 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这“清、慎、勤”三字的为官之道,被后人称为“千古不可易”。清乾隆皇帝曾手书这三个字刻石宣示,训告百官。而在 “清、慎、勤”这三字中,“清”又是摆在第一位的,足见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不谋私利,对于为官者是何等的重要!有道是,公私一杆秤,称出清与浊;公私一 把尺,量出廉与贪。泾渭分明,楚河汉界,人们往往以此来评判官员的好坏和优劣。


在封建社会,许多官员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不仅对公财巧取豪夺、以公肥私,而且对私财也肆 意侵占,窃为己有,诸如和珅之流,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也有一些官员守身如玉,以不贪为宝,留下清白好名声。 “一钱太守”刘宠,从百姓临别赠送的钱财中仅取一小铜币留作纪念;“二不尚书”范景文,在衙门堂鼓旁书“不受嘱、不受馈”,宣示清廉自守;“三汤道台”汤 斌,三年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青菜汤做肴,从不奢华;“四知先生”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礼,令送礼者望而却步;“五代清郎”袁聿修,为官 五个朝代,连一升酒的馈赠都没有接受过,着实令人赞叹!这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事迹,并没有因时代的久远而蒙上尘埃,相反,他们一直鲜 活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读《邓拓传》,看到一个与“官烛之下不展家书”如出一辙的故事:作为书法家的邓拓,外出常遇到有人向他求索墨 宝。一天,四川日报一位领导请邓拓为他题写一件条幅。他答应了,但手头没有纸笔。随行人员告诉身边人民日报记者站的同志,请他们明天顺便带些纸笔来。邓拓 听了立即制止道:“我个人送给同志们的字,怎能用公家的纸笔?”第二天,邓拓外出路过一家文具店时,自己掏钱买了纸笔和墨等。有人对此不大理解,说邓拓过 于“较真”了。后来,他写了一首诗作答:“身居天府写文章,翰墨清新立意强。记者生涯当自励,一言一动慎思量。”在邓拓心中,他思量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 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他对公私问题十分“较真”,毫不含糊。据秘书说,这是邓拓的一贯作风。


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自我要求之严也是出了名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 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 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 白占公家的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 求工作人员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却几次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甚至连女儿上学也不准 用公车接送。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打听到国外有种带嘴儿的烟,便委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并想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泽东得知后严肃地 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了拿了。那这个国家还 怎么能治理呢?”


一些纸笔、一罐茶叶、一打香烟,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邓拓、彭德怀、毛泽东的眼中,却并非“小事”, 而是关乎是否廉洁、能否树立好形象的大事。“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所有的作风问题,都与公私有联系,都与公款、公物、公权有 联系。公私这杆秤,既能称出一个人的人品官德,又能称出人心向背。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本身就是无形的感召力。共产党因此而赢得 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因此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仰。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或受封建遗毒的影响,或受金钱物质的诱惑,或有碍家人和朋友的情面,常常 忘记了党员姓“公”的属性,混淆了公私的楚河汉界,一朝公权在手,拼命为自己、为家人、为铁哥们谋私利。花公家的钱,买自己的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 人民的财富当成了自己的钱仓,肆意挥霍,长此以往,滑向腐败的深渊是不足为奇的。《吕氏春秋》有云:“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那些被揭露 出来的腐败分子,不都是私欲作祟、贪得无厌而由量变到质变的吗?对他们,群众多有这样的评说:“私心太重,捞过度了。”由此可见,划清公私的界限,才能筑 牢拒腐防变的基石;守住公私的底线,才能守住为官做人的底线。(向贤彪)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