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两天一晚“没打招呼”的住村查出什么?
官员下乡调研“接地气”成新风。近日,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没带秘书,没有跟各级干部打招呼,搭乘省扶贫办公用车,自带被褥下乡两天一晚。人民日报摘登了他的“下乡住村笔记”。其所见所闻令人眼界大开。
据报道,副省长“两天一晚”住村查出了十一个问题,有农民为何不愿使用农机,而用牛犁田的问题;有水渠坏了,农用水难问题;有村上没有学校,小学生外出读书而要大人接送问题;有农村年轻打工者找媳妇难的问题;有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因经营不好造成投资浪费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为保贫困县的“帽子”,故意压低数据等等问题。在一些人看来,这些问题可能是小问题,然而,广大农民都视其为身边的大隐忧。刘维佳认为,此次下乡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见人民网2011年6月19日)。
那么,这些隐忧问题为何很难被上面的领导发现?这恐怕就是副省长两天一晚住村之成功之经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国领袖毛泽东有句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许有人会说,时下已进入信息化年代,有什么问题,互联网一点,手机一拨,媒体一登,就会立马传遍山山水水,一呼百应,何需像过去那样下村扎根,促膝谈心?然而,时下很多地方事实证明,信息化并不等于下情上达畅通无阻。副省长本人也坦陈,“这些年我经常下乡,有时起早贪黑一天跑五六个县,但往往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了解实情不多,研究难题不透”。这是实话实说。可以说,假若不是副省长在山西沁县温庄驻扎,恐怕这个村农民看似平常其实很不平常的问题,依旧会被继续掩盖。
下情为何不能畅顺地上达?原因种种。关键一点是一些地方的官僚主义习气不时捉弄人,就以这个村子农民不愿使用农机耕地而沿用耕地犁地一例,农民告诉副省长,农机种地价涨,每亩涨了10元,柴油种子化肥价格都张了不少,用牛种地是为少花钱(见人民网2011年6月19日)。但这个现象,离农民最近的乡镇干部却未能发现。
为什么呢?一方面,某些基层官员身上存在官僚主义习气。如今不少乡镇官员已在县城安家,周六周日理所当然是法定假日。即使在周一至周五,也有一些乡镇干部热衷待在县城里,不能塌下身子在农村体察民情。这样,农村的真情实况自然就很难被迅速发现。另外,应酬越来越多也成了基层的一大困扰。而今,不要说乡镇长书记、县长书记,就连下边什么股长主任的也整天有“应酬任务”。应酬不周,恐怕会惹来是非。为了不吃亏,不少人硬着头皮去应酬接待,如此又何来时间下乡?
要想解决官僚习气问题,仅靠先进的信息化工具是不够的,仅靠一般性的蜻蜓点水式下乡也发现不了问题,各级干部必须要挤出时间、塌下身子在农村住一住,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谈一谈。一句话,只有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才能了解到实情。因此,各级官员下乡下基层“接地气”是“执政为民”的最基本前提。
副省长此番“两天一晚”住村调研的成果在于发现11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基层存在的官僚主义习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莫大的负面影响。副省长的“下乡住村笔记”这两天在网上引发“围观”,笔者顺手牵羊,摘登两则网言。有的说,乡镇干部下村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官气十足,什么指导工作,检查验收,只到村干部家里问问谈谈,编些文字游戏糊弄老百姓,没人会做什么群众工作。有的说,这样的领导干部令人尊敬,这才是共产党干部的优良传统。希望这样的领导干部更多一些,多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把关注民生只挂在嘴上……尽管一些网言网语有些偏激,但确已切中时弊,体现出来自基层的民意期待。老百姓真切期望如副省长这般两天一晚“不打招呼”式住村在华夏大地蔚然成风!(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