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不扰民、县不扰官”让谁脸红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同志在他的“下乡住村笔记”中这样写到:这一次可算得上“轻车简从”,不但没带秘书,而且是搭乘省扶贫办的公用车,只是带上了住村所需的被褥。为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就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我是想一竿子插到底,悄悄在村里住下,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看到这一段日记,我们似乎看到刘维佳同志行走在田间那佝偻的身影以及他与百姓一起用小板凳坐在门口交谈的一个老农的模样。
领导干部首先要建立与群众血肉一样的联系,这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基本工作作风。有了这样联系,才会取得群众的支持,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怎么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从这种联系中来。如果端的领导架子,也就不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如果我们领导干部都能“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我想那才是一种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态度。不仅能真正深入群众,还减少了基层负担,并让群众更多地认识到,这样的干部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干部。至于那些下来只是为了做做样子的领导,车马成行,下来之后,到下面安排好的几个点转转,一些群众按照领导交待好的,讲几句心不由衷的话。上级领导听到一些漂亮的话,甚至歌颂的话,于是大家皆大欢喜。但是,你想,这样还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吗?还会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吗?
只有深入群众,而且“一竿子插到底”,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当成自己的人,会对你讲真话,你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民情。尤其是我们的高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深入实际,才会把握工作实际,在决策的时候不至于出现盲目,也不会使实际与决策出现油水分离现象。脱离实际的结果,不仅耗费大量国家的钱财,浪费纳税人的钱不说,还耽误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甚至于使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出现偏差,进而引起群众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
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极容易获得各种信息,但也极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往往使人产生判断的失误。我们一些干部喜欢华贵出行,甚至警车开道,所到之处,不是听汇报,就是拿点材料,然后调研和检查就算结束,剩余时间就是“考察”当地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景,不亦乐乎。他们调研目的有时就是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调研任务,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走马观花,也只是为了写一篇调研文章而已。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只要下面报一些汇报材料,进行裁剪拼凑粘贴成文,或叫下属写一篇调研文章完事。但他们下去时,却要提前通知,要下面早早准备,通过下面的汇报获取信息,当然接待规格要高。与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相比,这样的干部不知道有何感想,因此我们只有如刘维佳那样:“只有沉下心来,深入一线,才能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当前农村工作的实情,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一些地方,明确要求接待上级来的领导,要按不成文的规定进行接待,并且规格要高。这样的做,无非是想拍上级领导的马屁,想通过非正常的感情沟通方式争取来项目和资金,或者为自己个人而取悦上级领导,用集体的钱,为自己购买政治上的“份额”,这些行为都不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
无论上级领导,还是下级干部,都应该做一名深入群众的表率。如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就会像刘副省长一样“轻车简从”,“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提着一只筐在后施化肥”、“种起了玉米”,群众不仅“和善而热情”,还会“拾起衣服抱在怀里”,也会将我们的党的荣誉抱在怀里! (管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