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居安思危”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的“四大危险”,警醒着每一位共产党员,要把“忧党”与“兴党”紧密联系起来,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来说也是这样。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巨大的发展成就与严峻的发展形势并存,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突出,群众反响很大,这些矛盾与问题,对社会稳定、和谐、繁荣与发展均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而“思危”。
居安思危,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深刻。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思想上动摇了根本政治信仰,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居安思危,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民族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于平凡的工作中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激发党的生命力。
居安思危,就要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坚决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事,仔仔细细释疑,认认真真解难,始终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居安思危,就要提高服务能力。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社会转型期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艰巨任务,一些党员干部遇到问题束手无策,遇到矛盾绕道而行,工作能力不足,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态度不好,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俯下身子,静下心来,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向书本、向群众、向实践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切实增强解决实际矛盾、处理难点问题、处置突发事件等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居安思危,就要践行清廉本色。清廉生明生威,贪腐亡党亡国。消极腐败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为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显性腐败导致的违法犯罪,但是“三公消费”、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形象。可以说,消极腐败于广大党员干部,犹如“煮蛙效应”中不断升温的“水”于被逐渐煮烂的“青蛙”,比显性腐败更具隐蔽性、腐蚀性和危害性。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头脑清醒、慎独慎微,时刻拂拭思想行为的尘埃,正确践行清廉的政治本色。
“思危”不是“惧危”,而是善于从承平中发现危机,从机遇中预见挑战,防患于未然。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面对如潮的赞誉声,我们的总书记却清醒地认识到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犹如一记警钟,敲响在8000万党员心中,每位党员干部都不能居功自傲、盲目乐观,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作者:曾爱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