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集体“三资”上把“安全锁”
安源区在深入推进“保廉工程”过程中,针对农村集体“三资”不清、产权不明、处置不当等问题,不断探索出“三资”监管新途径,积极实施“三资”监管“345”工作模式(即建立“三个平台”、实施“四个机制”、强化“五个监督”),有力推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一、建设“三个平台”,夯实“三资”管理基础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保障,该区各镇、涉农街克服困难,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三个平台”建设,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镇街管委会公共资源交易站。为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全覆盖”,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提供一个“阳光交易平台”,该区各镇、涉农街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站,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村一级。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挂牌、统一硬件要求、统一人员配备。该区规定,各村重大采购项目、产权变更以及工程发包等,金额在2000元—30万元之内的,一律在各镇、涉农街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交易;30万元以上必须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申报交易。二是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该区各镇、涉农街2009年年底前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部建设完成,做到了“八个有”,即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微机、有方案、有台账、有制度、有业务流程图。该区同时组织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举办了多期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三是在各行政村建立“三资”管理办公室。该区各村把建立“三资”管理办公室作为推进民主决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壮大农村经济的有力举措来抓,在硬件建设上给予充分保障,严格做到 “六个有”,即:有牌子、有场所、有专人、有台账、有制度、有公开栏。
二、实施“四个机制”,确保“三资”阳光运作
抓住重要环节是解决“三资”监管的关键点,安源区从程序上的细节入手,在“三资”使用和处置上履行“四个机制”。
一是预算制。各村每年初必须填写村收支预算(计划)表,报代理服务中心备案。二是审核制。村集体各项资金收入必须全额、及时上交代理中心;资金支出,在限额内的由监委会签字盖章,报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列支核销;资金支出超过限额的,由“两委”会提议,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公示后,监委会签字盖章,报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批准。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由村“两委”提出方案,村监委会签署意见,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并公示,由代理中心审核后,交公共资源交易站启动委托招投标程序,办结后由代理服务中心登记备案、调整“三资”台帐。三是备案制。各村的“三资”情况必须在代理服务中心备案,当“三资”变更时必须及时到代理中心进行台账和备案调整,保证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四是民主决策制。农村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资产资源处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宜必须由村“两委”提出方案,村监委会审核,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并公示后方可申报,批准后实施。
三、强化“五个监督”,破解“三资”监管难题
监督是解决农村“三资”难题总抓手,为此,安源区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强化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制度,确保了各项公开及时到位,使“三资”管理工作阳光透明。完善了民主监督形式,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了村“三委”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三资”和各项村务的监督,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利。二是强化审核监督。“三资”代理中心按照相关规定,对财务票据、核销手续以及资产、资源处置变更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办理。大额度“三资”还要上报“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和“三资”监督中心层层审核把关。三是强化审计监督。代理中心定期对村级“三资”特别是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对村主要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及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进行专项审计,并向群众公开审计结果。四是强化网络监督。为了扩大监督范围,进一步提高监控水平和时效性,依托安源政府网和安源区清风网举报中心,建立了由“三资”代理中心、招投标委托中心和监督中心以及纪检监察网站构成的三资监督网络,使区镇村三级实现了网上数据传输、网上审计、网上举报和网上实时动态监控;依托全区纪检监察信访镇、村、组三级网络,及时排查、反馈因“三资”管理出现的予盾纠纷,做到有访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有果必公。五是强化纪律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三资”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罢免村干部机制、村级上访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制、举报查处机制等多项制度,促进“三资”管理的“阳光”运行。区镇村“三资”管理、代理、委托、监督人员及主管负责人,区镇村“三资”工作行政主管负责人,都是“三资”问题责任追究的对象。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农业(农经)、审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三资”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犯财经纪律和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
通过全面实施“345”工作模式,安源区建立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机制,堵塞了管理漏洞,消除了干部之间的隔阂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真正实现了“给老姓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农村集体“三资”上了一把“安全锁”。(漆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