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理想庸俗化倾向
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某地幼儿园一女童的理想是“当贪官”,因为“贪官家里有很多东西”。虽说童言无忌,但它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一种不良的价值取向,那就是理想的庸俗化倾向。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深入思考。
理想,指的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社会等未来发展状况的设想和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想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理应具有崇高色彩。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条件下,崇高的理想始终是激励人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共产党人更重视树立崇高的理想。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始终坚持“为国家图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并由此形成了不懈奋斗、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大革命失败后,在革命遭受惨重损失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引兵井冈,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上井冈山后,虽遭遇大汾劫难、“三月失败”、“八月失败”等挫折,但毛泽东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朱德、陈毅、何长工等一批留学生,王尔琢、伍中豪、朱云卿等40余位黄埔军校生,何挺颖、李却非、谭梓生等诸多大学生,彭德怀、毕占云等起义军官们一起,在腥风血雨中留下了艰辛而又执著的足迹。他们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偏僻闭塞的井冈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指战员常在脖子上系一条红丝带,取名“牺牲带”,表明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无数革命英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塑造了一座座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高耸丰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和精神的支撑,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曲折中坚定方向,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战胜重重艰难险阻。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过:人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精神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目标会丧失,力量会分散。纵观历史,无论是革命先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模范,他们所走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有崇高的理想,都有为理想献身的奋斗精神。理想是具体的,有大有小,因人而异。但无论什么样的理想,如果失去了崇高色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把追求虚荣、享乐作为目标或许也可以称为“理想”,但诚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这只是一种“猪栏的理想”。这样的“理想”背离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背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庸俗甚至有害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使人经不起生与死的考验,丧失革命气节,沦为逃兵甚至叛徒;在和平建设时期,它使人经不起利益的考验,或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或迷失方向、浑浑噩噩。
共产党人并不讳言物质利益。在当今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都可以确立自己的理想。不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理想反映并由社会存在和社会利益关系所决定,因而应当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即使是个人的理想,如果过于狭隘、流于庸俗,就可能只是一种“自我设计”,于人于己都无益处。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别人出现了理想庸俗化的倾向,比如贪图享乐、追名逐利,甚至唯利是图、想“当贪官”。如果这种倾向蔓延开来,就会腐蚀人们的精神、意志和信念,就会污染社会风气,损害改革发展大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等价值理念。每个人的具体理想可以丰富多样,但都不能偏离这些价值理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体现在能否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上。对党员干部而言,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恪尽职责、廉洁自律、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等观念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筑牢精神支柱,激发奋进力量,更加自觉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推动发展、造福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
崇高的理想是最宝贵的,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它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才能树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追求到老,改造到老。(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