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吃拿卡要”不能止于“通报”
6月18日,山西省纪委、山西省监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自今年5月11日动员部署以来,全省专项整治“吃拿卡要”问题的初步成果。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173名干部因“吃拿卡要”被处分,其中县处级干部2名,乡科级及以下干部171名。(2012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吃拿卡要现象,一直是官场的一大诟病,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机关办事效率,老百姓对此反映强烈。应该说,山西省从5月起,将用4个月的时间对破坏发展环境、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吃拿卡要”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并且一个多月来,专项整治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被通报,也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处分。但是,比照官场上历次关于作风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来看,整治“吃拿卡要”绝不能止于“通报”。
深挖“吃拿卡要”根源。“吃拿卡要”问题,绝非山西所特有。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党政机关干部吃拿卡要现象一直很流行很盛行。尽管各级各地也都开展过类似的专项整治、整肃风暴等,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本,未能做到对症下药,而普遍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其实,官员、干部,或者普通的工作人员之所以“吃拿卡要”,一方面,是因为其手中有权,并且权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很多事情办与不办、该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不是群众说了算,而是当权者说了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权者的为非作歹思想;另一方面,官场中社会上炫腐羡腐心态严重。一些官员不以贪耻反以贪荣,社会公众也缺少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于是你贪我贪大家贪,能贪则贪,吃拿卡要成风;再一方面,机构臃肿、机关人浮于事现象严重。有的党政机关,干事的少、混事的多,官多兵少,很多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散拖拉,办事效率不可能高,吃拿卡要现象也难以避免。
深究“吃拿卡要”行为。有道是,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反之,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其责,就必须受到问责、处分。治党务必治吏,治吏务必从严。但是,很多时候,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干部的处分处理不是严之又严,而是宽之有余、松之有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得过且过,打和牌、和稀泥。有的只是口头教育教育,或者发个通报而已,甚至干脆搞张冠李戴,让无足轻重的人冒名顶替,搞“虚假问责”。如此松松垮垮的治理整顿,只能让效果打折甚至打水漂。因而,对于有“吃拿卡要”行为的干部,一定要加强问责,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排查、严肃追究,从重从严从快处理,情节严重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绝不能包庇、纵容、姑息,要杀一儆百,而不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让问责落空。
深化“吃拿卡要”防范。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治理“吃拿卡要”,固然离不开严厉问责,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并举一反三,研究制定好防范“吃拿卡要”行为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一要严格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工作速度,重点防范效率低下问题,突出整治不作为和乱作为。二要净化政治土壤,在党政机关和全社会开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努力营造人人想干事、个个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三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的权力进行固化,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使公共权力不致出轨、越位。四要精简机构,细化工作职责,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杜绝“吃空饷”、人浮于事、吃拿卡要。
风正好扬帆。毫无疑问,“吃拿卡要”是官场上的一种不正之风,必须治理,必须狠刹。但是,机关作风特别是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一两次的专项整治就能一蹴而就的。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作风支持。(作者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