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平坟“运动”缘何失败?
据《华商报》报道,颇受争议的河南周口平坟历时数月,200余万坟头被平掉。可如今,至少半数被平掉的坟墓一夜间被圆起。国家出台新规,2013年起民政部门不能再强制平坟,一夜之间恢复的百万座坟墓,无疑是摆在周口市政府面前的一块烫手山芋。
回眸一年前的此时,周口市正在酝酿那份事后震惊全国的1号文件——3年内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商水县作为试点县,在2014年底全部完成平坟复耕任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平坟“运动”遭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抵制,一时间民怨沸腾,舆论讨伐,周口当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周口市为何要平坟?显然不是为了“多产粮食”,有学者算了一笔账,周口市平坟投入了将近3亿元,而其平坟所得的0.45万亩土地按种粮年均创收1000元来算,70年才能赚回成本。媒体调查显示,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这些平出来的农地,置换为商业开发用地。而在周口,集中开工的大项目和正在进行的修路扩城也验证了这一点。
再看看周口市是如何平坟的,据去年7月18日《新京报》报道,村干部不带头,就免职;教师不带头,就停课;党员不带头,就撤销党籍。一级压一级,重赏又重罚。甚至有老党员带头平坟,发生墓碑压死压伤家属的恶性事件。针对舆论的质疑,当地官员却认为,网上的舆论是“吵闹”、群众的坚持是“四旧”,“要一干到底”。
推进殡葬改革,平坟复垦为城市发展“置换”建设用地,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周口市的决策者似乎忘记了,发展城市是为了让民众更幸福,而不应以牺牲民众的利益去换取城市发展。实践证明,但凡违背民意的改革,不管它有多进步,都会难以为继。况且周口市在平坟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充满着血腥和暴力,不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更似一场挖空心思恣意蛮干的“运动”。
正所谓,生于不义,死于耻辱。除了不计代价的损耗民力民心,周口平坟“运动”最终失败的另一个原因,便是背离法制轨道与现代文明。去年11月,在平坟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国务院取消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条款。不知当时,周口市的领导们作何感想?
而至今,当地政府仍旧漠视民意,竟然还要推进“二次平坟”。对此,人民日报微博说得好:周口被平坟墓,一夜之间半数恢复,这真是对平坟“运动”的莫大讽刺,背后的民心向背值得当地反思。即便平坟真为长远发展考虑,也不应该践踏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底线,更不应该用运动式执法将民意碾得粉碎。到头来,灰头土脸、骑虎难下;敬畏民意,应以为鉴。(2月21日《人民日报》)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坟墓,是宗族文化、家园文化、乡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众对祖先的缅怀与尊重。正如学者秋风所言,“入土为安”是汉族人的一个信仰,而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国民的信仰。仅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政府就需要停下来认真反思,而不应继续再违法违民意违天理地搞“二次平坟”了。
殡葬改革,注定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在这场复杂的改革中,存在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纠葛,需要人们用心用力地逐步推进,而绝非简单粗暴的平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