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疫苗制度改革抚慰不幸者伤痛
疫苗安全,也许这原本像是一个我们似乎有意淡忘乃至遗忘的伤口,但今天南都视觉周刊《疫苗之殇》的专题报道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对之重新关注和审视。
重新关注和审视的理由不需太多,有一条就够了:即使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但因为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高达10亿剂 次,这个看似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不良反应率,实际意味着每年都会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其中甚至或死或残。正如媒体所言,从公共卫生的 角度,不良反应率这个数字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个不幸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是的,因为百万分之一或百万分之二在统计 学上的意义不大,又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无法生产出绝对安全的疫苗,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驾轻就熟的论述:中国的疫苗总体是安全的。然而每年上千不幸 家庭承受巨大痛苦的事实又提醒人们,与其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判断中去获得成就感,远不如探索如何去降低因疫苗不良反应而带来的痛苦。尽管在可预见的将来,科 学界一时还无法找到绝对安全的疫苗,但在承认这一现实的前提下,降低还是放大这一现实引发的痛苦,其实端在人为。
“中国的疫苗不良 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这样一个数据可能还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比如在百万分之一到二的不良反应中,究竟又有多少属于科学上的“偶然性的”、“低概 率的”而且“无法依靠人为成功避免”?在这样较为细化的数据出台之前,公众只能从有限公开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去尝试接近疫苗不良反应的真相。
通过观察一些典型案例就会知道,除了“绝对安全”无法保证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可以保证却又逸出了常轨。众所周知,疫苗使用的全过程中包括了生产、流通、招标 采购等多个环节,同时因为疫苗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在这样的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严密的监管;另外,由于谁也不敢保证疫苗绝对安全,一个完善的补偿救助机制又 不可或缺。但就是在疫苗使用的全过程中,公众发现,几乎每一环节都亟待改革。
关于疫苗的生产环节,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经于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痛陈:“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有些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 标准,与进口疫苗相比,质量档次差很多。”可怕的是,疫苗质量不佳并非纯为技术原因,当垄断经营足以占据市场并获得不菲利润的时候,谁还有不惜成本提升质 量的动力?在流通环节,与对疫苗运输和保存都有一套严格到苛刻的标准的国际惯例相比,居然曾有官员表态称“短暂的高温暴露不会影响到疫苗的安全性和品 质”;至于监管,几乎每一起震动全国的疫苗不良反应事件中都有贪腐的阴影,政府部门的监管公信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考问。而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由于鉴定机构存 在着“运动员与裁判员合一”等天然缺陷,不幸家庭讨到一个说法常常都十分困难,即使通过了鉴定,或因补偿救助相关法律的缺位,或因司法的消极无为,维权家 长又会陷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
显而易见,如果准备把“疫苗无法保证绝对安全”这句话表达得理直气 壮,办法只有一个:对上述问题立即进行改革,以此证明我们已经穷尽了努力。这样的努力,包括了加大投入、打破垄断、制约权力、公正司法,而相关立法则尤其 迫在眉睫。南都的报道中透露,“其实卫生部已经调研了很久,新的《疫苗流通和管理条例》已经在制订之中。这个就是法律性质的,只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希望改革提速,希望疫苗的流通、管理乃至对不良反应受害者的救济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希望每一个不幸家庭都能从我们真实的努力中得到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