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最高检反贪报告时,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爱林对“苍蝇”非常反感。他提到:现在村委会干部把公章随身带在裤兜里,不给钱、不给烟,就不给你盖章,群众的意见非常大。(新京报2013年10月24日)
在我国组织人事部门目前的“干部”序列里,村干部的确不是“干部”。作为我国干部队伍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干部群体,如今的“中国式村官”已成为一个“怪胎”: 他们在“从事公务”,但又不是公务员;也是一级组织的“干部”,但又不是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党政干部”。可是,村干部又是村一级组织的负责人,具有管理全 村、服务村民的职能,“村支书”、“村主任”也是响当当的“一把手”,他们恰恰做了很多真正的干部做不了的、也不屑做的“小事”,然而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 “小事”,却往往事关全村人的福祉。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与村干部有直接关系。因此,村干部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 前绝大多数地区是让乡镇直接领导村,负责村官的选任和村务的管理,但是村里的日常事务却是村官实际在负责,村官虽没有级别,但实际上是一村之长,加之乡镇 的干部平日里因为嫌弃村里条件差,根本懒得不下村检查,有事也是通知村官去乡镇汇报,这就导致了上报的信息全由村官说了算,给了村官以可趁之机。以前农村 就是种地,没什么其他需要村官经手的财务,可现在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加大,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社保低保等,每年有大量的资金由村官经手发放,但对村官的 管理却没有随之发生太多的变化,这种类似放羊式的管理给了不少村官可趁之机,于是能骗则骗,能套则套,中饱私囊,大捞一把,村民需要盖章时,不给钱、不给烟,不请客吃饭,就不给你盖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是因为平日里缺少监管,村官们才屡屡出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的狂言,更有甚者上演“老鼠吞天”的财富积累。据权威部门透露,在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的70 %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 % 以上,遍及全国各地的村官腐败可谓“触目惊心”。村官位虽小,权却大。虽说不是干部,但是论起权利来一点也不含糊,有些时候一点也不比那些带“长”字号的 差,在某些方面其权势甚至远远超过那些位高权重的干部。在一些地方,有些村官还真拿自己当干部,为了“竞选”村官,或想“再搞一届”,竟能砸出几十万甚至 上百万的资金,就这样的“态度”,恐怕连我们的好多“长”字辈们也不敢与之媲美。
公章虽小,却是权力的象征,而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用来寻租生财的。这个道理,那些“盖章收费”的村委会干部不是不懂,之所以明知故犯,原因就在于 公章里有“油水”可捞,这些人为利所驱,凭借手中的公章吃拿卡要,把公章当成了换取个人利益的筹码。正因如此,“盖章收费”的怪事才层出不穷,老百姓为盖 一个章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才屡见不鲜。权力不受监督,就有权力寻租的可能,“盖章收费”只不过是权力寻租乱象中的一个例证。
有关部门应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爱林村委会干部把公章随身带在裤兜里,不给钱、不给烟,就不给你盖章的意见,举一反三,从制衡和规范权力破题,对“权力寻租”现象进行彻底整肃,根除可能产生“权力寻租”的条件和土壤,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周永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