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三气”为反“四风”打气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把专项整治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务求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要扬“三气”,即干部自身要有反“四风”的志气,社会舆论要有反“四风”的正气,制度建设要有反“四风”的锐气,切实将“四风”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四风”无处生根。
干部自身要有反“四风”的志气。“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曾言。党员干部要在自律的基础上,有反“四风”的志气!一是要把好“思想关”,筑牢思想防线。要想行动不出轨,必须给思想带上“金箍咒”。要不断强化干部自身的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用真枪实弹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怕被“揭短”、“揭丑”。二是要把好“欲望关”,保持警钟长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将人推往无底的深渊。因此一定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禁公款吃喝,推进办公用房面积整改。三是把好“小节关”,始终廉洁自律。“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所有的“老虎”都是从“苍蝇”开始的。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防微杜渐,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能有一丝松懈,否则功亏一篑。
社会舆论要有反“四风”的正气。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心齐,泰山移;万众一心,其力断金。”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要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和社会是反“四风”的不竭之源。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宗法伦理、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浓厚人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容易形成各种关系网、利益链、帮派和圈子,这就给 “四风”的形成提供温床,就会感染许多政治腐败的怪病。因此,要发挥社会舆论广泛性、引导性、大众参与性的优势,营造反“四风”的良好氛围,弘扬“公道正派、清政廉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精神,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这样才有“正气”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保驾护航,才会有勇气、才会有决心,治愈“四风”顽疾。
制度建设要有反“四风”的锐气。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四风”问题 。
正面教育要结合反面教材,让党员干部“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把好“权力关”,正确使用权力。“乌纱帽”代表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责任。如何把好权力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运行失去贪腐的空间。将“权力”晒在公开的阳光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准。
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反复。房屋需要常清扫,思想也需要常扫,才能不惹尘埃。近来,各地各部门的一些举措让老百姓拍手称快,成效初见。例如,各地纪检监 察部门清扫四风,“十一”假期不歇,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禁止公款购买购物卡、礼品,严格执行节假日公车封存规定,安排专人暗访抽查,节后通报典型案例等等,系列措施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建立长效机制纠“四风”,要常抓不懈。彻底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展现的崭新面貌,要不遗余力的坚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反“四风”的行动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在大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的同时,要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切实做到转变观念,扭转行为,推进求真务实、执政为民,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不断探索建立清扫“四风”的长效机制,以新风新气、新容新貌真正取 信于民。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反“四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曝十寒。全体党员干部只有在常抓不懈的基础上,坚持自身要有反“四风”的志气,社会舆论要有反“四风”的正气,制度建设要有反“四风”的锐气坚持内外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让腐败“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组织部 贺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