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四风”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关系民心向背,与脱离群众的危险紧密相关。四川省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主动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结合,融入破除“四风”的元素,组织开展了“正风肃纪,狠刹四风”专项活动,重点治理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公款消费”、“吃拿卡要”、“庸懒散冷”等严重脱离群众的7个方面作风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在下基层办实事中狠刹“四风”,严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破除形式主义。《论语》有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人尚且耻于言过其行,党员干部更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基层党员群众非常厌恶形式主义,最反感作假做秀,面对基层群众,要切忌空话、大话、假话,不能在群众面前耍花架子、搞形式。下基层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解决实际困难和矛盾。要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能够解决的困难要及时帮群众解决,答应群众的事要尽力做到。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所难、所需、所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用真诚打动群众,用事实感染群众,才能拉近干部群众的关系,真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多下基层、少听汇报,破除官僚主义。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敬宜曾有一句至理名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党员干部要常下基层,善于下基层。多去现场、多下基层的“一线工作法”,有利于避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与其泡在文山会海中迷茫,不如实地下基层走走看看。既要选择好调查时机,不在基层大忙季节搞突击,影响干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放得下“官架子”蹲得下身子,在与群众拉家常中了解真实情况。切忌高高在上,言行举止引起群众反感。要学会做“贴心人”,多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面对面接触。
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破除享乐主义。"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安于现状、贪图安逸,就会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要主动到矛盾多、困难多、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要能听得进群众的真话、实话、难听的话,要有被“打脸”的 决心和勇气,要有“红红脸、出出汗”的思想准备。敢于直面基层困难和不足,尽力帮助化解,要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到群众意见大、怨气重的地方去“号号脉”,到工作推开难的地方去帮助打开局面,扎扎实实为基层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切忌将下基层将会变成走形式、走过场,更不能变成休闲娱 乐活动,真正做到带着组织的期待下去,带着群众的满意回来。
拒绝宴请、轻车简从,破除奢靡之风。历来“成由勤俭败由奢”,要坚决破除讲排场、讲规格的奢靡之风,下基层要注意轻车简从,不要前呼后拥,就似那“八府巡按”出巡。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尽量避免基层迎来送往和宴请接待, 特别是不能公款吃喝、铺张浪费。要多登百姓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结对子,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感受普通群众的生活限辛,了解困难群众的所需所盼。既不能把下基层变成“一窝蜂”、“一阵风”式的走马观花,也要对基层的艰苦生活条件要多些理解和笑脸,少摆黑脸和臭脸,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取得实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人民群众就是那载舟之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伟大中国梦”这艘历史巨轮,需要全体人民群众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党员干部要在践行群众路线中,重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规划出宏伟改革目标方能真正扬帆起航。(廖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