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监督应善于借力
当前,巡视工作标准更高,任务更重。立足党风廉政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四个着力”,既要敏于发现,又要善于分析;既要敢于“亮剑”,又要公正评价;既要找出“老虎”、“苍蝇”,也要实事求是,让被巡视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心服口服。如何守土尽责、不辱使命、提升成效,担负好反腐“利剑”、“尖兵”的责任?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一个较好的对策是“善于借力”、“借力打力”,特别是要善于借助以下几种力量。
要善借“审计监督”之力。巡视中,“审计先行,巡视跟进”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在对多地的巡视中,我们借助审计中发现的经济问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腐败问题线索和制度漏洞。同时,我们也发现审计主要是经济监督,其优点是专业,善于在经济领域发现问题。但缺点是止于经济,经济问题背后的干部问题和腐败问题,特别是一些“虽有可能、但拿不准”的问题,一般不出现在审计报告正文上。
因此,善借审计之力,在“审计先行、巡视跟进”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直接和审计组及审计成员接触,听他们对审计情况的介绍,重点了解存疑问题。二是既要调阅审计报告,更要看成稿前的审计底稿和审计专项建议。三是不止于审计报告,而应大胆假设、合理质疑、深入思考、小心求证。如招标程序变通是为什么?大额奖励、返还的原因又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进一步查找问题。
要善借“群众、媒体”之力。巡视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使监督落地生根,营造良好氛围。但干部群众往往存在“不知道、不敢说、不愿说”的情况,反映问题时存在顾虑。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开诚布公、取信于民”上。一是旗帜鲜明动员。在动员会讲话上,明确巡视任务是查找问题,明确要求干部群众直面问题、反映问题。二是多渠道、多频次公示。通过公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公示巡视组的谈话、信访和信箱地址和固定电话、专用手机和电子邮箱。同时,以上信息不只公示一次,而是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多次公示。三是以反腐实效取信于民。如我们巡视某区时,入驻第一周就发现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我们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快速查处,此后,谈话和信访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都说,只要巡视组真抓实干,同志们就敢讲愿讲。
要善借“专项检查”之力。专项检查,是指各部门基于工作业务的检查。我们发现,一些具体工作业务上的不正常现象,表面上是工作能力问题、工作规范问题、效能态度问题、程序变通问题、关系人情问题等,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甚至是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因此,专项检查的结果,往往能为巡视工作指明方向,需要善加运用。特别是针对土地出让、招商引资、选人用人、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的专项检查。在具体工作中,既可以让巡视组带着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工作,也可以针对这类问题开展“专项巡视”。
要善借“干部监督”之力。十八大之后,各级组织部门干部在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和抽查核实制度。巡视中,我们发现,不按时、不如实或隐瞒不报房产等个人重要信息的干部,相当一部分存在主观故意,形成高质量问题线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巡视组应高度重视这个有力武器,加强和组织部门的沟通,了解、运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申报、抽查工作的手段和成果。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巡视组可以借力的并不止于以上几个方面,同时,巡视成果也可以被其他部门借鉴和运用。只有相互借力,才能形成合力。因此,创新巡视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整合其他监督力量,把巡视组变为综合监督平台,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提高工作效能。(作者单位:安徽省党委第八巡视组 韩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