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治腐败的三个着力点
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核心,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为基础,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改革创新为关键,从权力、动机、机会三个方面着力,努力寻求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加强监督制约筑牢权力防线
权力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有效防治腐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构筑起权力防线。
准确把握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制约和监督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定和保护,对权力偏离正确轨道的防范和矫正,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一是前提不同,制约以分权为前提,监督则以授权为前提;二是运行方向不同,权力制约是双向或多向的,监督则是单向的;三是作用方式不同,制约主要是在权力运行机制内部起作用,监督主要是在权力运行机制外部起作用;四是依靠力量不同,制约主要依靠法规制度约束权力,监督主要通过人的力量约束权力;五是时效性不同,制约行为与权力行为一般都具有同时性;监督行为往往与权力运行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对权力既要监督也要制约,监督作为保证权力正常运行的一种外在力量,只有在权力运行内在的制约机制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效力;在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监督作用则难以发挥。
形成科学的权力制约机制。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其根本途径是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改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使各权力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探索建立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指明了方向。改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通过清权、确权、限权、削权,压缩权力空间;通过流程再造和电子固化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对权力进行技术制约,克服人对权力的垄断,有效防止权力的随意膨胀和滥用;通过网络公开接受社会公众评价,实现权力的科学设置、规范透明运行和有效制约监督。
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之间存在的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监督主体履行职责所获得的授权还不够充分;监督主体在获取监督信息的渠道、内容、时效等方面相对于监督客体来说,处于不对等状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建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勤廉度测评体系;通过互联网全方位公开政务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改善信息资源的供求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化民主监督;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电子监督系统建设。
深入宣传教育消除腐败动机
腐败动机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思想根源。消除腐败动机,必须从消除内在动因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发挥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共同作用,使公职人员的不廉洁行为面临道德批判的风险,既受到内心的道德谴责,也受到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从而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条件。
着力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一些领导干部发生腐败问题,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少数领导干部面对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心态出现了失衡。尤其是面对各种诱惑,有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产生了权力寻租的欲望,滋生了权钱交易的动机。要减少和消除腐败动机,就必须通过加强廉政教育,着力培育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要加强从政道德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等专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将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要加强法纪教育。通过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的学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法纪观念,把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作为自身行为的最后边界。要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深刻剖析,开展自律和责任两个意识并重的警示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和监管、防范腐败动机的产生,不仅是领导干部自身从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监管、带好队伍的政治责任。
着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公职人员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刺激,便有可能产生腐败动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遏制腐败动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通过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提高全体公民对廉政道德的认知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以廉洁价值体系和评判机制为核心的廉政文化,用廉洁的社会主流意识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使腐败动机的产生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舆论谴责和强大压力。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以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和廉政教育基地创建活动为重点,既深入挖掘社会文化中蕴含的廉政资源,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又充分借助社会文化活动的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行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履职过程之中,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履职程序、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将廉政要求转化为履职规范,培育公职人员廉洁从业的良好习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败其他各项工作相融合。既要在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中,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抓好工作落实;又要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通过广泛宣传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决策部署、重大举措和实际成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反腐败的强大声势和社会氛围,努力消除腐败动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强化制度建设减少腐败机会
腐败机会主要是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和缺陷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影响着腐败动机的强弱和腐败行为发生的几率,是腐败行为发生最根本的客观条件。这些年,我们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机会的产生,但从腐败案件的发生情况看,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缺陷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腐败机会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然客观存在。减少腐败机会,关键是要深入推进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与缺陷。
着力改善制度环境。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必须改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触及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继续推进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越是在这种攻坚阶段,越要以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深入分析改革的难点和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干部人事、财政管理、司法和行政执法以及金融、市场、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消除体制障碍。另一方面要着力营造氛围。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大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发挥好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制度意识,努力形成制度执行的良好社会环境。
突出抓好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必须按照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从具体制度入手,紧紧抓住制度评估、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等环节,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要加强制度评估。制度评估是发现制度漏洞和缺陷,增强制度建设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应当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深入开展案件剖析,从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对现行制度进行系统评估,深入查找制度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推进制度改革创新。二要加强制度废改立工作。通过对现行制度的清理检查和评估,对已经过时的制度及时予以废止,对存在漏洞和缺陷的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出台一批新的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原则,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认真抓好调研论证工作,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制度的系统配套,既注重不同层级之间法规制度的纵向衔接配套,也注重同一层级不同法规制度之间的横向衔接配套,做到制度之间相互照应、彼此衔接,形成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能够发挥综合效能的有机整体。三要加大制度执行力。通过制定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建立制度执行的保障措施,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不执行、变通执行甚至规避制度等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作者系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蒋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