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政风险来源看防控路径
当前对廉政风险防控的探索和研究主要立足于廉政风险的种类和岗位,着重于抓风险点和全面排查,而对廉政风险产生的来源缺乏全面认识。从廉政风险来源来探究防控路径可以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廉政风险来源之一是心理欲望。只有真正解决好心理欲望问题,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对廉政风险“认得清”。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出了问题,往往是思想意识首先出了问题。认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解决心理欲望问题入手,关口前移,把人的欲望控制在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之内。筑牢廉政风险心理防线,首先要突出“教为先”。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教育,要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冲击力,切实触及灵魂;要让干部真触动、真感动、真震动。其次要突出“修为本”。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心态上平如水,一心干事;政治上明如水,明辨是非;工作上行如水,得心应手;名利上淡如水,志存高远。每位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做到立身有本、为政有德、用权有度,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廉政风险来源之二是权力失控。只有真正解决权力失控的问题,筑牢权力监督防线,才能对廉政风险“防得住”。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在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都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以谋取私利。可以说,权力失控是最大也是最严重的廉政风险。必须把规范权力运行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核心工作。第一,抓住关键环节。摸清底数,科学编制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做到依法审核权力,列出权力清单并公开;依法界定权限,缩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依法固定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规范权力行使。针对权力运行的“关节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把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起来。第二,突出防控重点。突出重点对象,着力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督权等权力的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抓好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以及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突出重点环节,科学分解和配置权力,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突出重点任务,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运用科技手段。把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之中,减少权力运行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电子监察系统;积极推进科技平台和资源整合,构建权力运行综合监控网络平台;加快预防腐败信息分析和预警系统研发,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置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来源之三是机会漏洞。只有真正解决机会漏洞问题,筑牢制度约束防线,才能对廉政风险“控得牢”。廉政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制度设计有漏洞,或者制度执行不力,让人有机会可钻。建立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消除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体制机制因素。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求,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包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等。二是加快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完善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的制度,防止其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完善制度执行的保障和问责机制。建立权力运行绩效评估制度,并将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快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检查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控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还应建立完善修正优化机制,在廉政风险防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新出现的廉政风险及时制定和优化防控措施,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向纵深发展。(作者系湖北省咸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王远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