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工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实施精品战略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举办廉政公益广告展播活动,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
近年来,中央纪委相继组织了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展播、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命名和《王瑛》话剧全国巡演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标志着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放眼全国,各地在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探索和尝试,有的已经或正在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意义的品牌。
我们在总结肯定各地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创建工作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和改进目前一些地方在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特色不够明显,往往你搞征文,我也搞征文,你搞公益广告,我也搞公益广告,不仅形式雷同,而且内容和主题也过于宽泛,缺少能够吸引人的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往往以纪检监察机关为主,将任务外包给一些低层次的创作主体,产品粗制滥造,徒有说教意味,鲜有文化含量,很难与一般性的廉政教育区别开来,更难称得上文化精品;定位不高,论坛、征文往往局限于一个地方,覆盖面小,参与的潜在基数受限,客观上难出精品,景区景点类产品只是添加一些廉政符号,缺乏系统设计,更缺少内涵的挖掘和延伸,显得生硬;持续性差,往往开始兴师动众,最后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看重一时的政治影响,忽略持久的文化渗透,缺乏“深挖一口井”的坚持。上述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廉政文化缺少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更难以形成辐射力大、接受度高、持久性强的知名品牌。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需要我们看清方向,明确目标,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和品牌打造上。根据笔者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体会,在廉政文化精品和品牌建设上,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实施精品战略。在廉政文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遴选上,各地要注意运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选择廉政主题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尽可能选择专业、权威的合作单位,借用专业力量,走专业化路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自娱自乐的小打小闹,集中力量实施精品战略。同时,建设主体要立足长远,努力克服短期行为,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精品和品牌推动和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水平和成效的全面提升。
加大有效投入。廉政文化是公共产品,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大投入,同时调动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和牵头单位,要自觉将廉政文化项目建设的过程变成塑造和传播廉政文化的过程,坚决不能搞经费摊派或变相摊派,坚决不能不计成本、大手大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成果运用上,也要顺应市场规律,善于在产品营销和延伸上做文章,逐步扩大廉政文化精品和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强化激励机制。省级纪委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像抓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工作一样,定期组织廉政文化精品工程鉴赏,在此基础上按照作品、活动、文化出版物、旅游公共设施等几个大类扶植、培育若干廉政文化精品。建议适时出台加强廉政文化精品和品牌建设的意见,对精品和品牌的内涵、类型和标准提出要求,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让各地区定期相互交流,加强先进地区经验推广,推动全国廉政文化精品和品牌建设的进程。同时参照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评选的方式,在全国陆续推出一批廉政文化品牌,以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雍成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