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把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发展基层民主为工作取向,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2011年与2008年相比,全市受理信访举报下降36.3%,70个重点部门行风评议满意度平均提高9.3个百分点。
抓作风转变,强化执政为民廉洁从政理念。济南市针对基层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每年突出一个重点,先后开展了“执政为民、廉洁高效”、“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治理“庸懒散”工程,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公开承诺制等,加强日常督导检查。近期,选派机关干部到1000多个村(居)任“第一书记”,以广大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认真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及时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广泛组织学习宣传、教育培训,开展述职述廉和群众评议活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出版教育丛书、制作公益广告、发送廉政短信、创建文化示范点等方式,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全市共建立示范点373个。突出强化警示教育,以实际案例为素材制作警示教育片,组织70余万人次观看。同时还选取59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例,重点在乡(镇、街道)和企业进行巡展。
抓便民服务,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济南市在普遍建成基层为民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推动整合全市38条部门服务热线,建立起集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三位一体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群众诉求实行集中受理、分类处置、上下联动、限时办结,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在市、县、乡(镇、街道)和村(居)构建起四级便民服务机制,热线受理办理情况一周一综合、一月一分析、天天有互动。自2008年热线开通以来,全市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382.4万件,办结率为97%。“12345,有事找政府”已经深入人心。此外,济南市还成立了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市民服务热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阳光民生救助平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等,实现政务服务“一话通”、“一网通”和“一门通”。
抓民主管理,推进基层工作规范化公开化。制定了《济南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全面强化教育示范、集中整顿、“三资”管理、民主监督等措施,推进廉洁村(社区)工程的实施。全市4500余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章丘市去年有330件重大村务事项被村务监督委员会否决。建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402个,挂牌整治发生集体访等严重问题的难点村48个,支持5个村(居)依法罢免了村(居)委会主任。在全市推行村级“四议两公开”、清产核资、村财乡镇双代管,济阳、平阴等四个县(市、区)还实行了村级公章委托乡镇管理。天桥区39个近郊村(居)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权力运行“阳光工程”,以基层党务公开为龙头,统筹推进党务、政务、司法、厂务、村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济南市还将历城区的做法进行推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17个部门的42个救助项目,建立起覆盖城乡、信息共享、按贫困指数自动排序、规范透明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
抓社会监督,构建“32”行风评议新模式。积极改革完善社会监督方式,构建起多方参评、多元评价、多级互动、重用结果、重视整改的“32”行评新机制。评议对象由45个增加到128个,做到所有部门、行业全覆盖;坚持重心下移,将70个重点评议部门对口的近3700个基层站所和单位都纳入评议;参评人员由过去的2100多人增加到4.2万人,评议代表扩大到被评议单位、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同时,引入电话随机抽样调查,开辟了发展环境网上调查和评议专栏,基层单位评议结果作为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考评依据。此外,济南市还注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在媒体设立《廉政纵横》、《政务面对面》和《政务监督热线》三个栏目,组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与群众直接沟通,并曝光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
抓维权惩戒,从严查处群众身边腐败案件。重点围绕截留挪用、强拆强占、垄断牟利、侵占“三资”、“三公”消费、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等7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断加大惩处力度。目前,全市推动依法规范拆迁各类建筑1470万平方米,督查拆除违法违章建设2万余处、580万平方米,没有发生违纪违规的问题。此外,济南市还制定了严禁领导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坚持抓大不放小。2008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856件,处分1889人,挽回损失5亿多元。(山东省济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王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