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白下区:健全完善机制 助推执行力建设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行胜于言。执行力是政府公信力、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紧扣创新型城区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体系,以推动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执行环境,培育执行文化,强化执行意识,健全执行机制,提升执行绩效,全面提升执行力建设的系统性、自觉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强化执行理念,打造环境机制。以“创先争优”实践活动为契机,借助中心组学习、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平台,深入开展讨论,认真反思工作思路上的“守旧”思想,事业发展上的“守成”意识,服务大局上的“守等”观念,更加自觉地用新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打开新局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倡导重求实、贵践行、勇担责、抓细节的执行文化。重点在全区党员干部中树立“五种理念”,即:“发展是第一要务,效率是执行生命”的发展理念,“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零距离”的人本理念,“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发展主体”的责任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追求卓越”的落实理念,“破不了难题寝食难安、完不成任务忧心如焚”的危机理念。建立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全体党员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执行”上,把魄力体现在“敢执行”上,把才气展现在“会执行”上。
强化执行根基,健全责任机制。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对重点任务和项目逐项细化分解,从区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包干,倒排任务、倒排时间、倒排进度,逐季、逐月、逐周分解落实重点工作,确保任务、责任、人员、进度、时限“五落实”。实行项目管理工作法,做到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一套工作方案、一个牵头部门、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考核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公开承诺制、首接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方法。强化对执行工作一抓到底的责任意识,切实把基层领导干部作风转变体现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强化执行力,使责任落实“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强化执行环节,健全考核机制。坚持以奖劝善,以罚惩恶,关心、支持和重用那些敢抓敢管、干事创业、讲真话、求实效的基层领导干部。遵循“标杆管理、过程监控、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基本理念,依据白下区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计划、实施、反馈、评估和结果运用等多点设计,进一步明晰责任,提升执行力标准。进一步创新机关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借助基层机关双向评议模式,通过建立民主评议人员库,合理分配各层面评议权重,开展以定向评、阳光评、公开评为重点的评议活动,将执行力建设考核纳入全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与纪律问责、干部选拔任用、奖励兑现、评先评优“四挂钩”。对在年终考核和机关评议中排序末位的单位,点名批评,责令整改,对单位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谈话。
强化执行手段,健全督查机制。依据《全区督查工作的意见》和《白下区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问责实施办法》,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重大部署、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督查督办领导体制、问责问效制度体系,采取专项督查、会同督查、跟踪督查和调研督查相结合的办法,以“督”促“办”、边“督”边“办”,全面推动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重点突出项目督查、效能督查、专项督查,创新监督机制,完善考评手段,强化问责问效力度,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执行督查制度、执行反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让责任“归位”,坚持把问责问效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以高压的态势和高效的问责促进作风转变和执行力全面提升。对作风建设中暴露的突出问题,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严格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杨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