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思考
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控,关键在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客观需要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权力需要通过制约达到平衡,需要通过监督实现协调运行。
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内容是合理配置权力和有效监督制约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权力结构需要合理配置权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需要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使权力按照一定程序良性、廉洁运行。
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重要原则是保证权力处于相对受限状态、公正与效率平衡的状态。一种权力只有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成为相对的权力,才能有效防止权力蜕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同时要保证权力处于公正与效率平衡的状态,既要合理限权又要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既不能因为追求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而忽视权力的效率,也不能为了追求权力的效率而放弃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就是要通过强化正当用权、限制和约束不正当用权来预防腐败。
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目的是让权力得到有效、合理、有序运用,而非刻意压制权力、消极限制权力。我们不可能让一个组织或领导不享有权力却要承担责任,关键是要强化正当用权,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限制和约束不正当用权,从而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把握构成要件是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关键所在
把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构成要件,是科学推进权力监督制约工作的重要保证。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解构权力、规范流程和公开权力运行。
突出“解构”这一前提,科学划定权力边界。权力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权力的边界。划定权力边界首先需要解构权力,认识权力的结构,明晰权力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容和行使过程,为重建合理的权力结构奠定基础。划分权力边界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划分外部的权力边界,即明确政府权力与市场调节、社会中介组织的合理边界。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职能转变,还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外部的权力边界日益清晰。二是划分内部权力边界,即明确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权力边界,明确各权力行为主体的职权范围与行使边界,使权力在既定的范围内行使。这是加强权力制约、健全惩防体系、有效预防腐败的重点内容之一。
突出“程序”这一关键,科学设定权力流程。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需要依靠制度对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和步骤进行规范,实现权力运行程序化。首先,应在业务工作中规范程序。游离在业务工作实质性权力外谈权力监督制约,无法取得预防腐败的预期效果。应对业务工作每项权力运行的步骤进行适当分解,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定,使权力运行的步骤、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其次,应完善内控机制监控流程。健全流程控制各项制度,进行制度廉洁性和高效性评估,确保制度控得住权力,并促进权力高效运行。借助电子化和网络技术手段固化流程,使每项程序不可逆、不可更改。再次,应重视责任追究,强化制度执行。对超越权力边界、法定程序滥用权力且造成一定后果者,应视情节轻重追究其法律责任。
突出“公开”这一要求,科学实施权力公开。没有公开就谈不上监督制约,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应大力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一是实质性权力事项“真公开”。全面公开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实质性权力事项,公开职权目录,让群众知道有哪些权力;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裁量权基准,让群众知晓监督的要素、流程。二是权力运行过程“动态公开”。注重公开权力运行全过程,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规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按照公开程序及时公开甚至是同步公开。三是整合载体资源“多方公开”。要创新公开方式和渠道,依托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报刊、电视、网站、短信平台、党务政务公开发布会、政风行风热线、便民服务热线等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公开。
完善制度设计是增强权力监督制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应系统考虑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设计,渗透权力监控的各个要件,使权力运行环环相扣、公开透明。
探索构建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应体现科学决策的价值追求。一是以民主集中制推动科学决策。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决策票决和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防止集权现象。二是以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科学决策。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政策性重大问题推行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三是以监督检查机制保证科学决策。纪检监察机关应对决策重大问题的过程加强监督检查,重点督查是否依法定程序对法定范围内的事项作出决策,建立对违反科学决策程序的行为及时举报、查处的相关制度。
探索构建权力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权力运行前预警防范机制建设,开展决策执行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建立廉政风险预警及处置制度,以求“治病于未发”的效果。加强权力运行中“网络留痕”机制建设,通过电子程序将监督嵌入每项权力运行流程中,实现权力运行的痕迹化管理,保证监督权对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动态监督制约。加强权力运行后绩效评估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评议考核,建立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情况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落实情况的绩效评估体系。
探索构建社会参与的监督制约机制。扩大权力运行的社会化监督,实现“体系外监督”与“体系内监督”的对接。一是注重社会动员,拓展监督渠道。依托廉政网站、网络举报平台、便民服务热线等载体,方便群众举报投诉或发表意见。二是注重互动沟通,实施网络问政。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回应机制,对网民反映的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党和政府形象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应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迅速调查,及时进行公开,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不良影响。三是注重社会评价,推进机关“勤廉指数”测评。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参与到对机关勤政和廉政情况的评价和监督中。(作者系江苏省太仓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顾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