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制度执行评估机制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制建设本身的制度性评估也应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制度执行性评估发展。制度执行性评估,一方面作用于制度建设本身,以使法制、制度建设更科学、更完善;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制度执行力,以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笔者试就如何建立制度执行评估机制作如下粗浅探讨。
建立制度执行评估机制,就是以综合而科学的制度执行评估指标体系为衡量内容,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预测为手段,通过广泛收集各种信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制度执行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作出评价,从而对制度执行实施科学管理,推进制度执行工作的健康发展。制度执行评估的基本涵义确定了制度执行评估的基本要素,即制度执行评估主体确定(谁评估)、制度执行评估客体确定(评估谁)、制度执行评估标准和程序确定(如何评估)、制度执行评估结果运用确定(评估后怎么办)等几个方面内容。
加强制度执行评估的法制化建设
制度执行评估需要由制度的制定者自身(政府本身或所属部门)和公众两方面来推动,但往往制度执行评估的发展会与制度制定者的初衷产生冲突,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来为制度执行评估提供保障。为保证制度执行评估的开展,应尽早制定相关法律或法规条例,对制度执行评估的价值理念、评估宗旨、评估原则、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使用和反馈等作出明确规定。
树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执行评估理念
一要明确制度执行评估的具体对象。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愿望与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着重精选评估那些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制度的执行情况。二要提升群众对制度执行的满意度。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制度执行评估工作的根本使命和责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制度执行绩效高低、责任单位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贯穿于制度执行评估的各个环节;二是促进沟通,通过各种途径聆听群众的呼声,消除群众的误解,不断融合群众与责任单位之间的理解、信任、宽容和支持;三是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制度执行的各种因素,科学构建制度执行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测评模式,全面、准确地测评制度执行的群众满意度,并理性运用测评结论来纠正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各种偏差。
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执行评估标准体系
规章制度的条文内容各不相同,可以通过总结制度执行中共有的属性,归纳如制度执行的宗旨、原则与价值取向等共性的内容和规则,拟定能够对制度的制定、执行、修正等环节评估内容进行定性或定量反映的单个指标,设计一套普遍适用的制度执行评估标准体系。具体讲,一级标准可由国家层面制度执行评估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具体应包括制度执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实效性、协调性、专业性、成本效益和社会认同等七大类标准。各地根据评估工作需要还可设立二级、三级评估测定标准,多级标准不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执行评估标准体系,而且每一级每一个指标都可以通过定性或定量调查获得,以增强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评估结论的合理性。
构建多元主体评估体系
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群众广泛参与,专家学者以及中介评估机构等组成的多元主体评估体系。一要发挥政府评估主体的主导作用。制度执行评估的成功有赖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一些国家制度执行评估之所以能走向系统和规范,就在于其有得力的评估领导机构去组织实施。二要成立常设的制度执行评估领导协调机构,并明确其主要任务:一是制定评估办法,对各类制度执行评估提出统一的原则要求;二是统筹考虑每年要开展的评估项目与时间;三是在评估过程中协同评估承办机构收集有关材料;四是代表政府发布评估结果。三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进一步拓宽群众对制度执行责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渠道,使群众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加大群众对制度执行监督的力度。
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收集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制度执行评估管理,是实现制度执行评估工作高效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是应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建立各部门内部各单位之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制度执行评估领导协调机构与制度执行责任单位之间纵横交错的信息化网络系统,为制度执行信息的高效传递及反馈提供技术平台。二是创建电子监察系统。现阶段可结合目前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将电子监察一体化方案纳入电子政务工程。对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和办理事项实行电子监察,重点对政务公开、审批时效、流程规范、收费合理、满意与否等情况进行实时、全程和自动监控,强化对行政审批制度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监察。三是应加强制度执行评估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及运用。(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冯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