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实行“创新+机制+科技” 推动行政效能提升
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探索实行“创新机制科技”的新型组合推进模式,力促行政效能提升,着力打造发展优环境。
加强改革创新,提升行政服务效率
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推行行政服务综合配套改革,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组行政权力资源,归并许可职能,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科室办理、一个局长分管、一个公章生效”。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企业登记“一表制”和基建项目联合会审、联合审批、联合踏勘、联合年检、联合竣工验收的“五联”工作机制。改革推行三年来,所有事项的办理时限缩短为平均4.41个工作日。
创新中介管理模式。以25家重点涉企类中介机构为对象,开展星级评定,得分排前5名的为年度“星级中介”。近三年全市累计评出“星级中介”19家,通报批评“末位中介”12家。推行中介机构积分量化考核。将中介机构服务行为细化为8大项29小项,量化不良现象计分标准,由主管部门实行日常监管并量化计分,每年汇总发布一次。对年度扣分累积20分以上或三年累积50分以上的中介机构,在媒体曝光,列入“黑名单”,暂时取消其中介服务资格,直至整改到位。
创新效能建设载体。泰兴市坚持以主题年活动为载体促进效能提升,相继开展了“执行力提升年”、“效能建设强化年”和“绩效管理推进年”等活动,并配套组织了机关部门“四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廉洁服务)竞赛、“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等,机关部门创先争优蔚然成风。致力推动行政服务重心下移,全面实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领导干部基层工作联系点,健全问题破解责任机制。
突出过程管理,保持效能提升持久性
完善行政行为约束机制。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公开制、否决事项报告制等有关执行力提升的制度8项,为快捷、有序、规范行政指明方向;推出涉企检查备审、公开公示和“企业休宁日”等制度,严格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出台《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为执法裁量套上法纪笼头;建立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严格控制涉企收费,将为企业减负落到实处。
完善行政效能督查机制。泰兴市建立市纪委、监察局负责人挂钩联系,市纪委委员带队督查,外资企业、新办企业、新上项目跟踪督办等制度,推行点题巡查、点名汇报、点人问责、“点穴”查处等办法。先后对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水环境治理等开展专题巡查督查,保障了全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行政服务缺陷责任追究,修订《机关工作人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机关作风建设“十条禁令”》等制度,对无故拖延审批时限、擅立收费项目、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等不良行为加强责任追究,三年来累计问责86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5人。
完善行政服务社会监督机制。聘请“党风、政风、机关作风”特邀监督员30名,分组对口监督机关部门。开通举报投诉电话、信访投诉绿色邮政通道以及“民意直通车”网络专栏,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网络投诉3小时快速回应制度》,全面建立起“信、访、电、网”四位一体投诉新格局。同时,深入开展各项民主评议活动,三年来共组织民主评议部门26次、评议科室(窗口)533个,形成了群众评议与问题纠偏、效能提升的良性互动。
活用科技手段,增强行政效能建设活力
推行权力运行“阳光化”工程。自2009年起,泰兴市建立完善覆盖42个部门单位共3384个行政权力项目的数据库及运行平台和电子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网上效能监察、网上法制监督。目前,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正逐步向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延伸。
推行效能管理“标准化”工程。借鉴经济工作管理经验,推行“标准化绩效管理”,通过开展亮绩、评绩、比绩、核绩的“四绩”活动,建立起导向鲜明、过程完整、标准明确、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指导市财政、地税等部门率先试点,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行政事务进行流程再造,厘清各种权责关系,着力探讨标准更科学、管理更严密,结果更公正、效果更明显的效能管理模式。(作者系江苏省泰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