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五项机制构筑廉政效能管理工程
山东省德州市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工作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自去年以来,运用顶层设计、系统管理的理念,在全市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通过建立综合性科学管理平台,实现了廉政与效能、惩治和预防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拓展延伸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关口前移抓预防。坚持以风险排查为基础,以权力约束为核心,以制度执行为保障,以信息科技为支撑,建立起以评估分级、制度防范、实时监控、风险预警为主要内容的廉政风险防范模式。在风险排查上力求找准查实。以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人员为重点,层层审核把关,做到风险点不排查不放过、排查不准不放过、排查不全不放过。在风险监管上实行等级管理。对排查出的风险点,从高到低分为一、二、三级,针对等级进行对口监管。在防控措施上做到管用有效。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优化权力流程,构建防控体系。坚持动态监督管理,强化廉政预警机制,形成全面查险、积极控险的工作态势。
健全完善行政效能推进机制,透明高效优服务。坚持以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政务服务与便民服务体系、电子政务与电子监察建设为重点,以构建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为保障,形成体系化的廉政勤政建设模式,促进政务服务提速提质提效。强化党务政务公开这一基本措施。将党务公开与其他各类公开有机结合,完善党务政务公开载体,制定公开活动日、监督员制度,促进公开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抓住行政权力清理这一关键环节。开展市级行政权力清理审核,确认市级行政权力事项4333项。通过取消、下放、合并、调整等,将行政审批由495项压减为197项,削减60%。突出公共资源交易这一重点领域。构建交易场所、信息服务、交易规则、运作程序、专家评委库的“五统一”工作模式。完善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统一招标投标、项目信息和诚信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探索创新舆情宣导机制,正面引导造氛围。将廉政教育、舆论宣传、舆情监测、解决矛盾融为一体,既教育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又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宣导阵地,完善“大宣教”格局,开展高密度、广覆盖、多层次的廉政教育,实现廉政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12345服务热线,扩大“承诺热线”上线单位,开通“民生在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廉政效能宣传报道、舆情搜集整合、分析研判、疏导处置四项制度。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和舆情监测点,联合相关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新闻通讯员、网络评论员、舆情通讯员队伍,对网上舆情实时监控,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建立健全评议评价机制,广纳民意促廉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扩展评议评价范围,创新评议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监督,注重向与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行业、科室、基层站所延伸。坚持日常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对各单位廉洁勤政、优化发展环境、政风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综合发挥常规、现场、社调、流动、即时手段,增强了评议评价的实效性。评议后及时向被评单位反馈意见、督促整改,对分类排名末位单位诫勉谈话,对分类排名靠前的单位进行表彰,将评价结果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评。
规范完善惩戒问责机制,严明纪律树权威。综合运用监督、查处、问责、追究等各种手段,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进行惩戒问责,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严肃查处违反机关作风建设“八条禁令”的行为。围绕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进行惩戒问责,对落实不力的加强督促检查。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惩戒问责,组织对全市所有部门单位进行责任制考核,对落实不到位的党员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廉政效能管理工程的作用逐步发挥,成效日益显现。促进了反腐倡廉整体功效的发挥。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都结合自身实际,搭建起推进廉政效能管理工程的总体框架,有效地把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纳入其中,增强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同时,促进了政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干部作风的转变。(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刘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