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廉政行为文化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风、风气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廉政行为文化,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玉山县在优化廉政行为文化环境建设中,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从群众广泛参与和拓宽宣传载体入手,纯正民风民俗、强化政风建设、拓展群众参与,大力培育以诚信、守法、高效为核心的廉政行为文化,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勤政廉政的工作氛围、监督有力的群众文化。
一、紧贴实际,纯正民风民俗。民风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发展的大事要事。优良的民风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折射着一个地方良好的法治环境和道德建设风貌。
针对当前民风建设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无理取闹、聚众上访,婚事丧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日渐盛行,抹牌赌博、沉迷酒场等等。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直接影响着发展环境的优化,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此,县委、县政府一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大胆曝光道德缺失行为,夯实文明新风的思想基础。二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深化、细化精神文明创建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活动,倡导节简办事、文明过节,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文化,夯实文明基础。三是推行健康文明生活。倡导和推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并由纠风执法人员全力打击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正面引导和集中整治,让善的习俗广为传播,让不良民俗无处藏身,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二、突出重点,强化政风建设。一个地方要发展要和谐,政风建设是关键,政风好就可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当前一些部门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些行政执法单位还存在着“关系风”、“人情风”等问题,要着力解决好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问题,着力解决好办事拖拉、作风漂浮的问题,着力解决好为政不勤、为政不廉的问题等。一是优化政务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对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服务质量实施测评制度,按季通报情况,对倒数三名的单位实行“黄牌警告”,连续倒数三名内的追究单位领导负责。把单位建设成效、服务对象满意度,与干部调整使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形成了既竞争又和谐的政务环境。二是强化干部作风。在去年“百日大会战”政风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又把今年定为“作风整治年”,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整合力量、齐抓共管,持续深入地推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积极营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三是严肃工作纪律。去年,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8件(次),立案43起,党纪政纪处分21人,其中副科级以上4人,重点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对违反工作纪律上班时间打麻将的双明镇副镇长等8人,作出了行政免职和党内纪律处分。
三、引导发动,拓展群众参与。廉政行为文化环境,要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行为文化创建活动为载体,宣传引导、拓宽渠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当前民众参与廉政行为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渠道不宽、效果不好等问题。一是大力宣传廉政文化知识。通过建廉政文化景观、张贴文化标语、建知识宣传栏、发放廉政联系卡,提高了群众的认知;深入广场文化演出、举办“清风颂”廉政文艺晚会、举办县科级领导干部配偶助廉培训班等,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来引导发动,提高了群众廉政行为文化情感。二是深入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全面推广“公述民评”、“满意机关评选”、“创建群众满意窗口”等活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纠风工作联络员的作用,促进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文明、高效办事。三是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找准问题,通过对外服务窗口向服务对象发放政风建设调查问卷,利用电话、网络、留言簿等方式征求意见,让广大人民群众帮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与调动民众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江西省玉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