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紧扣三个点 围绕一条线 搭建乡镇纪检组织大舞台
山西应县共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总数的72%。实践工作中,该县把解决农民身边的腐败作为头等大事,重点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线,在队伍建设、职能发挥、强化制度“三个点”上,大力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全力实现风正人和的农村新景象。
一、注重优化队伍,巩固支撑点。
去年,乡镇纪委换届选举时,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把政治过硬、公正廉洁、熟悉农村社情民意、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优秀干部,选实配强了乡镇纪委班子。全县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女性占一定比例的特点。目前,该县12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纪委书记和专职纪委副书记(全部为副科级),每个乡镇配备了2名以上纪委委员,平均年龄为34.4岁,较以前下降了2.3岁,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有16人为本科学历。与上届相比,领导班子结构明显优化,整体功能明显增强,班子配备趋于合理。同时,全县298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并选派当地威望较高、公道正派、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村民、老教师或老干部共65名担任本村的村民理财小组成员,进一步健全了村级监督管理机构,形成了以乡镇纪委为核心,村级纪检委员为主体,群众义务监督员为基础的基层纪检监督网络,为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发挥职能作用,找准着力点。
信访问题一线化。乡镇纪检组织自觉把农村涉纪信访问题紧紧抓在手上,尽力维护群众利益,全力遏制群体、越级上访案件的发生。重点实施领导接访、重点对象约访、进村入户下访、民情民意走访、设置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等信访举报工作程序,对基层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超前排查预警,超前排解化控,坚决纠正和克服少数乡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民主等问题,切实使一些长期积压的疑难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件得到有效解决。
案件查办协调化。该县打破地域界限,树立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创建了全县纪检监察案件查办人员“人才库”,按照“毗邻相近,工作方便”的原则,设置南、北、西、东4个纪检监察工作协调小组,分别由县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兼任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统筹调度乡镇重要案件查办、重要工作督查等工作,实行交叉办案、异地办案,有效克服了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还建立健全乡镇纪委案件审理机制,通过实行片组联查联审、乡案县审、案件审理简易程序等,解决基层未审定案、无人审案等问题。去年全县查处的48件案件中有24件是乡镇纪委书记参与查处的,占案件总数50%,连续3年实现了“乡乡有办案”目标,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乡镇纪委理查案件21件,占全县案件查办数量的近一半。
阳光农廉透视化。该县把阳光农廉网建设作为考核乡镇纪检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8月份前,2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开通阳光农廉网,实现村有哨所、乡有阵地、县有平台的三级网络一体化格局。阳光农廉网犹如放置在农村的X放射器,群众看清了涉农政策,干部减轻了工作压力,生活实现了稳定和谐。
三、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点。
明确岗位职责。该县进一步明确乡镇纪检书记、纪检副书记、纪委委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重点,并在公开栏内进行了公布。实行乡镇纪委定期向县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和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向县级纪委常委会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年初,县纪委与乡镇纪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实行以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为衡量标准的年度考核办法,并将乡镇纪检组织工作经费与完成工作任务挂勾,由县纪委考核发放。
健全管理机制。该县12个乡镇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全部由乡镇纪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了乡镇纪委书记参与乡镇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义井乡前移监督关口,由乡纪委全面负责全乡各村的财务审批工作。镇子梁乡把纪检组织延伸到了乡镇基层站所,全乡8个基层站所全部成立监督委员会,实现了基层监督组织全覆盖。
确保监督成效。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重要案件查办实行县纪委集中协调指挥,统一调配力量,解决了乡镇纪委监督乏力、县纪委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目前,重点针对涉农补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投入资金开展监督检查,纠正和整改违规问题62个;集中查办基层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和违纪案件16件;调处矛盾纠纷84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纪委书记 谭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