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始终坚持“用工作成效提升满意度,用满意度检验工作成效”思路,积极搭建“三大平台”,着力提高公众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可度,促进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综合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在全省组织的测评中,满意度达87.96%,位列全省第19位。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导向平台,提高公众关注度。一是在考核体系中凸显民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中体现民意,将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收费等热难点问题,以及惠民政策落实等民生民本问题,纳入考核评价内容,作为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尊重民意,除组织考评外,加入民意调查指标,民调分值占整个考核分值的50%。同时,强化民调结果运用,规定集体测评好票率低于70%的,责成该领导班子写出剖析报告,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予以诫勉谈话;个人测评好票率低于75%的,予以“三早”预警或给予组织处理,促使各级各部门自觉围绕民意抓工作。二是在对外宣传中引导民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重大信息,通报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公告责任制落实情况。建立“纪委开放日”制度,与社会各界“零距离”接触了解,“面对面”沟通交流,“点对点”咨询解答。建立警示教育制度,定期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查处的典型案例,让群众共享反腐成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反腐倡廉工作信息,用官方声音引导舆论。三是在廉政文化中凝聚民意。以廉政文化“九进”为重点,打造“一带三园”廉政文化精品工程(“百里新村廉政文化示范带”,县红军渡纪念园、县城滨江路廉政文化公园、天新感恩幸福农民公园),组建“三队”(廉政作品创作队、廉政文艺表演队、说纪讲法倡德宣讲队),大力开展“三色”教育(“红色”理想信念教育、“绿色”健康成长教育、“橙色”警示提醒教育),深入开展“五廉下乡”活动(送廉政电影、廉政广播、廉政戏曲、廉政书籍、廉政讲座下乡),弘扬清风正气。
(二)搭建监督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一是把决策参与权交给公众。建立落实“四项制度”(即“三重一大”决策参与、民主听证会、政企恳谈会、吸收党员群众代表参与办信办案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如,在查办涉及救灾资金发放、项目资金使用、征地拆迁等损害群众利益案件时,有意识地吸收涉案所在地部分党员代表参与案件调查工作,既消除了群众疑虑和误解,又使一些时间跨度大、取证困难的疑难信访案件及时得到化解。二是把监督检查权交给公众。成立“三委”(1个县党监委、8个派出纪工委、792个村(社区)廉勤委),设立“三点”(12个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21个信访举报监测点、25个农民负担监测点),聘请“五员”(20名特邀监察员、20名政风行风评议员、30名行政效能监督员、55名软环境监测员、4826名廉情信息员),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监督网络。积极开展“百姓点题、纪委破题”活动,公开向社会征集“民生工程”监察项目,将公众较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当年度的监察重点,使监督检查工作更富有针对性。三是把工作评价权交给公众。开展“三评三创”活动。“三评”(即评效能、评行风、评环境),大力开展“百企千村万人评效能评行风”活动,采取走访座谈、发放问卷调查表、集中测评等方式,对政府职能部门勤廉履职情况,面向公众开展满意度测评,在媒体公布动态排行榜;“三创”(即创建满意行业、满意基层站所、优质服务窗口),积极鼓励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创先,在服务中争优,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窗口1个、市级示范窗口2个。如县国土资源局积极开展“五零目标”强服务,“六字效能”树品牌活动,成功创建成全省、全市“政务服务示范窗口单位”。
(三)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公众认可度。一是让干部下基层关注民生。坚持把“四个大兴”(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贯穿作风建设始终,结合“挂包帮”活动,提出工作在一线开展、民意在一线收集、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的“四个一线”要求,规定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不少于3个月;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下村不少于6个月。下派56名机关干部到重点项目村、移民重点村和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设立全县“党员志愿服务日”,组织24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赢得群众普遍赞誉。二是让政务进乡村赢得民心。围绕建立廉洁、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县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成3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792个,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深入开展“三服务”效能公开承诺活动,优化办事流程,精减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今年以来,全县受理群众行政审批事项3万余件,实现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提前办结率、群众满意率“4个100%”,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100余万元。三是让追责成常态维护民利。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整治“庸懒散慢”机关作风,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坚持“抓大不放小”理念,从严从快查处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今年以来,全县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2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43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如县纪委对漓江镇猴树村支部书记张某违纪案件查办过程中追收的地质灾害搬迁房屋补助款2.5万元全部公开退还给受灾村民,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近三年来信访举报和政风行风评议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核满意度测评的情况来看,当前制约我县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满意度提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当前,部分领域、行业腐败仍呈高发、多发态势,面对日益增强的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正面引导力度不够,让群众的目光只注意到少数腐败分子,没有看到大多数好的主流,致使负面影响增大,无形中降低了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满意度。
(二)干部作风建设机制不健全。在改进干部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上,“运动式”活动多、长效机制建立少,制度规章多,抓落实少,流于形式较多、动真碰硬少,致使“衙门”作风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不健全。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转型期、社会转轨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也与之俱来,因个别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查办案件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群众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三、对策建议
建立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和鞭策作用。要对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科学评判,既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立足内容科学性,健全指标体系。一是评价要素齐全。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五要素”,即: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预防腐败深度、惩治腐败力度、社会关注度、群众满意度。二是评价重点要突出。指标内容要紧紧围绕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围绕工作载体和方式不断创新,以促进党政机关改进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三是评价方式要简便。调查内容应具体、形象、直观,既有选择性项目,又有提问性项目,确保调查对象看得懂、评得准。
(二)立足对象广泛性,扩大调查范围。一是对象全员化。调查对象要涵盖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的党员、干部、职员、农民、居民、各民主党派等社会各界人士。二是比例合理化。对调查对象进行细分,合理确定调查对象类型比例,如采取随机等距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三是形式公开化。建立满意度调查项目公告制度,以更好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立足结果准确性,创新调查方式。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把一些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指标数据,改变过去“优秀、良好、一般、差”的概念性排序,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准确。二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在调查中,既要体现被调查人的主观感受,又要尽可能把主观感受通过客观指标来体现。三是直接与间接相结合。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电话访问、入户访问、座谈会等方式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同时采取邮寄访问、网络测评等方式进行调查,努力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四)立足奖惩权威性,强化结果运用。一是问题要整改落实。对调查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对整改内容、时限、措施、责任人公告社会,接受监督。二是结果要对外公开。对评价结果及排名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在新闻媒体公布,充分体现党委、政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态度。三是奖惩要严格逗硬。将评价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结果低于平均分值、排名靠后、群众反映较大的,函告党政主要领导,提出改进建议。(作者系中共苍溪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蒲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