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东光:以“四化”为立足点 着力构建县域惩防体系
今年以来,河北省东光县根据上级纪委的总体安排部署,积极探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运用“制度科技”惩治腐败工作模式,以制约监督权力为核心,以完善机制制度为重点,以实施“七大工程”为平台,着力构建具有东光特色的“四化”惩防体系基本框架,营造出全县风清气正的和谐发展环境。
“板块化布局”。该县本级板块按照“基础性、全局性,实效性”的原则,以制度为支撑,以执行为保障,以权力监控制约为重点,强化县本级“七大工程”建设,即:反腐倡廉教育工程,廉政风险防控工程,源头治本改革工程,纠风惠民匡正工程,查处腐败惩戒工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龙头工程,科技信息化支撑工程。乡科级板块按照“简洁明晰,规范适用,便于操作”原则,围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参照党员干部监管、权力运行监管、财务收支监管、办信查案保障、组织协调保障,构建乡科级单位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农村板块按照“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群众认可”的原则,在所属乡镇的指导下,参照教育引导机制、民主公开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三大机制”,重点建立健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村“两委”干部监管、群众利益维护、村办事流程公开、村“三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在行业系统板块,重点是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参照乡科级板块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模式,大胆创新,先行探索,构建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学校、医院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其余行业系统借鉴教育、卫生系统构建的模式开展构建工作。
“标准化构建”。运用标准化手段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乡镇部门、农村、行业系统等各个层面全部建立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建设路线图,制定标准化构建手册,强化程序运作流程。该项建设共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是精心构思。县惩防办依据“前瞻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理念,先行设计制作基本框架示意图。第二步是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直各部门、县纪委各业务室意见,结合全县反腐倡廉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对基本框架示意图反复修改,初步形成基本框架路线图。第三步是全面清理。惩防办系统整理了自2005年开展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以来,中央、省、市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县直各部门颁发的各项涉廉法规制度,并按“基础性、全局性、实效性”原则,对现有制度开展科学性评估,去粗存精。在此基础上,为基本框架各项拟建制度配置了现有参考文件,对现有制度该沿用的沿用,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该新建的新建。第四步是明确方向。针对现有制度与拟建制度间普遍存在的“一对多、多对一”问题,确立了拟建制度关键词,以关键词指导现有制度拆分、整合、修订等梳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拟建制度的目标和修订完善的路径。
“项目化管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项目立项分解。每年结合中央、省、市惩防体系建设安排部署,确定一批惩防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创新工作和基础工作项目,编制项目计划书,明确项目责任主体,确保项目细化到单位、责任落实到岗位、指标考核到人头。二是抓项目整体联动。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逐项明确每个项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职责任务,促进部门横向联动、县、乡纵向联动,确保全县体系构建上下贯通、左右链接、统分结合。三是抓项目日常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电子管理系统,实行项目台帐管理、“在线”监督、过程监控和动态评估,统筹督促项目实施进度,实现快速高效的沟通联络、督导催办和信息共享。截止目前已确定类别24个,项目88个,梳理制度195项。
“网格化推进”。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注重发挥乡科级板块的示范效应,围绕选人用人、行政审批、市场化配置资源等重点领域,开展点---线---面构建,从而引领和推动全县惩防体系建设。以组织人事、发改、财政等重点部门为点,确定了惩防体系重点牵头单位11个,协办单位43个,责任单位4个;以各行业、各系统的构建和专项构建为线,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面,从教育、制度、监督入手,不断建立健全廉政风险排查分析、预防控制、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关口前移、超前防范。通过网格化推进,进一步明确了项目推进流程及工作职责,明确主要负责人24个,项目管理人176个,项目协调人45个,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推进体系。(作者系河北省东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冯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