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地属于大石山区的广西天等县立足本县实际,本着力求创新、抓住重点、突出实效的工作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发展,确保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大石山区老百姓发展生产、过上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一、筑牢思想防线,把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盘”。
天等县通过创新宣传教育平台,着力在“抓工作创新”上下功夫,打造“廉政文化进村屯”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区叫得响的廉政文化特色品牌,让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体验、欣赏廉政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廉政知识教育,筑牢自身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是建立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天等县将廉政宣传教育延伸到屯一级,延伸到每一个农村党员中,实现县、乡、村、屯四级全覆盖。将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和致富能力强,在本地有威望、有影响、能充分体现先进性、纯洁性、典型性的党员户作为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每个屯一般设1-2个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联系5-10户左右的党员群众。在开展活动中,引导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当好“廉政教育宣讲员、廉政活动组织员、廉政情况监督员、廉政建设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另一方面,通过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组织党员群众开展读书学廉、观片思廉、文艺倡廉等活动,将廉政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将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打造成党员干部群众集体议事的交流平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廉政宣传教育中心户540户,5300人次党员参加教育活动。
二是丰富廉政大餐送上门。天等县纪委与县文体局、文联等联合举办廉政文化进村屯文艺演出活动,通过舞蹈、歌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廉政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内涵,努力拓展廉政文化新领域,在农村营造了较为浓厚的思廉、促廉的文化氛围。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县共组织7支文艺队到13个村屯进行廉政文艺演出,现场观看群众达5000多人。此外,还举办廉政书画巡回展,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是建立一批廉政文化村屯。在全县1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各村的人群聚集场所,打造廉政文化一条街。制作了“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等860多块廉政公益广告牌在县城主要街道、乡镇街道、村屯及公路沿线的固定地方悬挂。此外,通过开设廉政文化专栏,以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廉政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营造思廉、学廉、崇廉、行廉的浓厚氛围,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廉政意识和纪律意识,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规范干部权力,选好农村发展的“发动机”。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八大报告阐中述了建立权力阳光运行监督机制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天等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把握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推行乡村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以“清权、配权、亮权、制权、督权”五个环节为抓手,创新探索“决策民主、执行有力、监督透明、制度完备”的基层权力运行机制,把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动乡村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制度化,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一是对基层权力进行公开晾晒,让群众知权明权。将乡村一把手的照片、姓名、职务、职责、分管工作、手机号码分别制作成图板,张贴在单位的公开宣传栏向社会公示;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和各村人群聚集场所打造“阳光惠农一条街”或“阳光惠农明白墙”,公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申请补助的条件和程序等。让老百姓知道基层干部有什么权力,能办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
二是建立立体监督模式,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实施基层干部 “一把手”廉洁工程,重点对乡镇三家班子成员和村两委成员的职权进行界定,理清每个责任主体的职权,规范各自职权行使范围,明确每项权力的基本内容、办理流程和法律法规依据,把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时刻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干部的工作,有力克服了权力运行中的“越位、失位、错位”的现象。在各乡镇和各村屯建立权力运行监督委员会,成员由教师、群众、离退休干部等组成,负责对乡村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全程监督,定期汇报监督情况。建立乡村“阳光诉求室”,实现权力运行“动态监控”。2012年以来,天等县在13个乡镇和124个行政村开设了信访举报“阳光诉求室”。截至目前,乡村“阳光诉求室”共接受群众来访7103件(次),均得到妥善解决。此外,还实施“清风使者”进乡村行动,选聘4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退休老干部代表及部分在职干部、工人、农民代表为县“清风使者”,对乡村干部权力进行监督。
三、强化民主监督,为农村经济发展安装“稳定器”。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是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乡村干部廉洁办事的有效措施。天等县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凡属村里的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暗箱操作”。在此基础上,把财务公开和项目建设公开作为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实行监督与管理分开,所有的项目运行情况向社会公开,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实行“阳光操作”,监督项目建设质量,实现源头防腐,防止权钱交易,杜绝“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现象的发生。
四、实施“打虎拍蝇”工程,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天等县把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抓手,严厉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老虎”“苍蝇”,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一是抓好信访,倾听民意民声。依纪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天等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炉边信访”、“床头信访”、“门口信访”、“田头信访”等一线信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信访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是打击“蛀虫”,保护群众利益。全面铺开“访民查廉百村千屯万户行”活动,结合“千名干部进基层”、“进村入户·拜师助农”活动、“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发展”活动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利用领导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访查民情的有利时机,掌握摸清排查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严厉打击侵占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低保、粮食直补等惠民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和“吃、拿、卡、要”等行为。两年来,共查处了38起涉农案件,为群众挽回损失320多万元。同时,深入开展涉农领域的专项治理。深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医药监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行为,切实纠正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
三是强化监管,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于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给予严肃党纪政纪处分。强化村干部管理,着力培养一批干事创业的村干部典型,提高依法依规做好村务工作的能力,保障村民自治依法有序开展。强化监督检查,实行县乡定期开展全面检查,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题督查,通报督查情况。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检查,确保惠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天等县还将落实惠农政策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的重要依据,确保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广西天等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