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小细节彰显硬作风
马年开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铺开之际,浙江省嘉善县纪委、监察局结合地方“老传统”,继续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深化“心系群众、情廉一线”访基层活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定期走进农村、社区,跟百姓一同话民生、谈发展,并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月第一次走访时,我选择了魏塘街道的虹桥村,这个村在村级财务公开方面出了点问题,群众对村干部的意见较大。是不是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漏洞呢?我带着疑问,决定到群众当中寻找答案。
板凳拉来几条,清茶泡上两杯。通过跟虹桥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面对面沟通,事情越说越透,问题也越来越明。原来,村里去年向银行新贷款300万元,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这笔贷款的用途,甚至有人担心是村干部借集体的名义贷款供个人使用,村里一时传言四起。说起这些,村党支部书记张雪林一脸委屈,再三强调300万的贷款是用来盖厂房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还向我详细说明了款项的使用情况和下一步打算;村长钱建明则反复强调,这笔贷款是村“两委”集体讨论决定的,之前在村党代会上也议过。
那为什么大伙儿还心存疑惑呢?原来,贷款这件事在经过村“两委”集体商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之后,村干部们就着手实施去了,一个村级重大决定仅仅停留在村“两委”成员和几十名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知晓的层面,普通村民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后知后觉,决策信息堵在了公开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讲到信息公开,嘉善这几年也想了很多“招”,如结合全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示范点建设工作,将县、镇、村三级党政信息公开平台纵成链、横拉网,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工作透明化,效果也比较明显。出现虹桥村这样的情况,有人说只要引导百姓多到村里打听一下,多关注一下公开栏、公开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我却不以为然。
“要改!只有消除工作落实的细微盲区,打通信息公开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工作才能真正落地,干部作风才算扎实过硬。可以跟我们去年主抓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去机关化’转作风工作结合,让村干部、党员们在进网格、送服务的过程中带话儿到人、带信儿到户。”在委局领导班子会议上,常委们的意见出乎意料地一致,也最终形成了统一意见——抓村级便民服务中心AB岗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让党员干部到群众中服务、在服务中宣传,使村级重要决策、财务等信息不再贴在栏里、挂在网上、留在村部,而是第一时间“沿藤顺蔓”传递给村民。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县纪委、监察局采取“纪委常委分片联系、委局干部分组督查”形式,到各自所联系乡镇(街道)、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明察暗访,一场“清风行动”密集展开。
前不久,我到虹桥村回访。村党支部书记老张告诉我说,AB岗制度实行以来,村便民服务中心变“群众找”为“干部跑”,每天只留2人坐班,其他人全部下村服务。村班子的大小决定、财务上重大“进出”,都由下村的办事员第一时间宣传到户;村民有要办的事或者对村里有意见建议,也由办事员统一记录收集,带回交办。“干部腿勤了、嘴‘碎’了,群众的怨气就少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老张感慨地说。
通过这件事,我深切感受到,工作与落实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干部与群众之间,常常因为对细微之事“推出去”还是“揽进来”的一念之差而远近亲疏不同。事实证明,小细节是彰显硬作风的“放大镜”,好作风才能最终固党风、带社风。改进作风不仅任重道远,也永远“在路上”,需要耳贴大地、脚沾泥土,从一点一滴入手,以一步一个脚印为证。因为帮助群众解决身边哪怕再小的一个问题,都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真实体现。(作者系浙江省嘉善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毛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