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公信力是解决信访难题的“法宝”
去年11月底,我接连收到了3封实名信访举报件,这3份“诉状”分别来自上级转办、网络举报和自收件,反映的内容都是福建省大田县某村党支部书记陈某盗砍滥伐生态公益林问题。
我们立即启动信访调查程序,由于线索清楚、证据较为确凿,仅用了5天时间,我们就查清了陈某盗伐生态公益林和骗取征地补偿款3万元的违纪违法事实。随后,陈某被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虽然信访件已经办结,举报者小王也表示满意,但这丝毫没有让我感到“欣慰”,反而让我陷入了沉思。
像小王这样的重复越级上访者并非个例,也不在少数。“重复访、越级访、群体访”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基层纪委的信访难题,它不仅对纪检监察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一定影响,还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从而诱发整个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如何破解这个“老大难”呢?解铃还须系铃人!下乡之余,我与同事们走访了多位重复、越级上访的村民,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同时在接访中,积极征求信访举报人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群众选择重复访、越级访、群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观念上认为“官官相护”,对本级纪委是否能秉公办理信访举报持怀疑的态度;二是信访件办理时间过长、办结反馈滞后,不知道信访件办得怎么样,中途又选择上访;三是一小部分群众认为办理结果没有达到他们的诉求。
问题“根源”找到了,难题却接踵而至。如何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呢?这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于是,我组织召开纪委班子会,寻求解决途径。经过讨论,思路顿时清晰。班子成员们一致认为,解决信访“老大难”,关键还是要解决公信力问题,一方面要增加办信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另一方面,还要健全问责机制,以问责倒逼信访件承办部门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办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大田县诚信信访机制终于“面世”。该项机制要求信访承办部门接到信访件须5日内约谈实名举报人,与之签订《双向承诺书》,并就信访件依法办理、办理时限、办结反馈、保密等事项向举报人作出郑重承诺;举报人就依法信访、信访内容真实性、配合调查等作出承诺。而后承办部门立即启动跟踪反馈程序,实时向举报人反馈信访件办理进展、调查处理结果等,并征询举报人意见,做好其思想工作。
为确保信访件高质、高效办结,我们还将对信访件承办部门未能在承诺时限办结或履职不到位的,发出信访督办告诫书;对没有做好矛盾纠纷排查或不作为导致信访问题激化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效能告诫或给予组织处理。
今年3月,我们接到了企业主小郑反映某村村干部罗某以“采矿占用村集体林地”为由阻挠生产的信访件,我们立即约谈了小郑,并与其签订《双向承诺书》,承诺10天内办结。在办信期间,我们实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举报者小郑。最终,短短5天内,我们就查实了罗某利用职务便利索取5万元好处费的违纪违法问题。事后小郑告诉我,如果不是纪委的承诺,他还准备到省、市上访。最终,我们避免了一起重复、越级上访,成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
以诚为本,惟信而立。诚信是社会的基石,公信力更是纪检监察机关秉公执纪、勤廉为民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公信力是解决重复、越级上访等信访难题的“法宝”,只有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公信力,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群众信服的信访平台,建立一个诚信信访问责机制,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环境,公正、高效、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就一定能达到“信通访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系福建省大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张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