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执纪要让违纪干部“病除心归”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纪检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通篇贯穿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各级纪检机关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辩证关系,融入到监督执纪全过程。既要用党规党纪严肃处理违纪干部,去病灶,又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除病根,使其“病除心归”,感激组织、相信组织、忠诚组织;还要以此教育其他党员不犯或少犯错误,纯洁党的队伍、凝聚党的力量、筑牢党的基础,争取达到监督执纪的最佳效果。
监督执纪必须体现治病救人要求。党章规定,党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净化能力的一贯方针,是党永葆肌体健康、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能够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纪检工作必须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求作为最大原则,坚决克服就案件抓案件、极少关注干部思想转化,重视震慑效果、忽视教育目的等问题,调准监督执纪方向,注重抓早抓小,突出教育挽救,努力把犯错误干部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纪检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守责任担当,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监督执纪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治病要治根,对犯错误同志不能“一处了之”,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心治本。审查中要安排学习党章党规、重温入党志愿书、观看廉政教育片等,唤醒对“激情燃烧”的记忆和党性意识、身份意识,促使其认真反省、认识错误,深刻认识党组织严管厚爱的良苦用心,珍惜回头是岸的机会,放弃侥幸心理、摇摆思想,主动交待问题,争取从宽处理,回归正途。要查清查透违纪事实,从政治和全局出发,把违纪事实性质、程度、影响等放到“四种形态”中比对,结合违纪干部一贯表现、对待审查态度等,把握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做出恰当准确处理,使其感受到执纪的严肃性,深刻体会到严格执纪就是组织挽救,就是关心爱护。要有对“家人”的温度,对被审查人以同志相称。要整理违纪干部忏悔录,运用这些反思材料警示教育其他党员,针对出现的问题完善相关制度,从而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补齐一块短板的良好效果。
监督执纪必须体现党规党纪威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惩前,难以毖后,不去治病,焉能救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任重道远,严肃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必须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高压反腐、保持震慑。对存在违纪问题的坚决立案审查,不管涉及多少人,不论权力有多大,不问是否退休或在职,只要触犯党规党纪,都要严惩不贷,坚决遏制增量、减少存量,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正风肃纪,深入纠正老问题,密切关注新动向,坚决纠正以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对待中央决策部署等问题,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实里做,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风化俗成。
监督执纪必须体现良好社会效果。“蝇贪”成群,其害如“虎”。“蝇贪”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蛀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管住“微权力”,惩治“微腐败”。对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集中治理等,惩处“小官大贪”“小贪小腐”,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顽症痼疾,必须持续用药,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保持惩处“蝇贪”的高压态势,真正让群众顺心满意。要以正风反腐带动社会清爽风气日渐形成,严查吃拿卡要、寻租设障、政令不畅等问题,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纪律保障。要大张旗鼓宣传全面从严治党,让广大群众看到党的决心、能力和作为,增强对党的信心和信任,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作者姜宏伟系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党委委员、地区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