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杨善洲精神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1-06-10 18:34:15 浏览: 1364

   杨善洲:为群众“拼在前头”



杨善洲(资料图片)
 

     新华网昆明3月1日电(记者杨跃萍)“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
 

    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
 

    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家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
 

    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杨善洲深入基层的精神启示我们,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
 

    杨善洲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文稿时读到:我对家庭欠债很多……但当时只有如此选择,不然,革命不成功,家庭无从说起。
 

    他担任地委书记后,按照政策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当时,“农转非”指标很紧俏,他说,“机关里大多数干部家属的农转非没有解决,不能只解决我的嘛。”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刨土取食。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多年,工资不低,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他家的房曾经是全村最差的。他的钱,大多“散”到了困难群众那儿,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杨善洲先人后己的精神启示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产党人并非不体恤亲人,不讲亲情,但群众有困难,怎么能够只顾自家过好日子,而不顾群众利益呢?杨善洲持有并践行的朴素思想,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把党的光辉形象刻在了人民群众心坎上。
 

    杨善洲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然而,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前门”却总是敞开的。
 

    多少年来,杨善洲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他的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
 

    但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不马虎。他了解到有科技人员和农村老教师的家属在农村,生活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他们后顾之忧,要求有关部门及时为一批科技干部和农村骨干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
 

    他说:“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我们,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
 

    杨善洲公私分明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手中的权力当会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搞特殊化;行使权力以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后门”上的那把锁就不会轻易打开,但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可以揣上一大串,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杨善洲一辈子辛劳,忙的是公家的事、老百姓的事。乐中其中,他从来不计个人得失。
 

    退休后,他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为了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到村寨路上捡牲畜粪给树苗做底肥。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按照当地规定,这些年他创办林场前前后后引进的资金应该有40万元的提成,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说:“引进项目是本分,怎好意思提成!”
 

    22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他说,“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杨善洲淡泊名利的精神启示我们,一个人对名利的态度,其实取决于他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坚守理想信念,自然就会脚踏实地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和领导干部的纪律账。这些“账”,经得住考验。
 

    他下乡、出差,碰上饭点,大伙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他不允许别人为自己付伙食费。
 

    他的家在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有100多公里。他在职时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回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到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
 

    退休后领办大亮山林场,杨善洲还是坚持每次出差大家伙平摊吃饭钱。作为林场指挥长,22年间,他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他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370元。
 

    杨善洲这样对人解释:“我觉得当个领导就想多占点便宜,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不占便宜”的精神启示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自重、自省、自警,是杜绝假公济私的思想基础,这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挥霍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说起来是小节问题,却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一颗饱含对群众体恤之情的公仆心,是不会容忍假公济私的。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