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廉政沿路延伸
——记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交通局局长王金有
2009年,柳河县就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截止目前,柳河县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到2211公里,硬化里程达到1875公里。全县512个自然屯中有486个通了水泥路,占自然屯总数的95%;有314个自然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占自然屯总数的57%。
“民心路、小康路、廉政路......”这是老百姓对路的评价。
一提到这些民心路、小康路,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个人——水泥路工程的“总指挥员”,县交通局局长王金有。
突出的业绩,将他推上交通局长这个重要岗位
10多年前,时任时家店乡党委书记的王金有,凭借着一身正气、一腔热情、一股干劲,三年间彻底改变了时家店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全乡经济的三次飞跃:98年乡财政收入达130万元,99年达195万元,2000年突破230万元大关。时家店乡顿时名声大振,成为全县经济强乡。乡党委被县委评为“先进党委”。他个人被评为县“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通化市委组织部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广泛宣传。
因为业绩突出,群众威信高,2001年11月,王金有被组织任命为县交通局局长。
交通系统一向被看作是腐败的“重灾区”。对于交通局长这个职位,王金有既没为得到这个“位高权重”的领导职位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公路建设中“前腐后继”的“预言”而感到额外的压力。相反,在他心里满怀着一个梦想:要让交通事业崛起,要打响交通局这张名片,要在老百姓心中叫想交通人的名字。交通局长这个岗位,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为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机会。
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满怀着改善交通现状的渴望,从此,他与“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交通这个大舞台上开始奉献自己的点点滴滴……
就任县交通局局长之时,县财政困难,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才几千万元,交通建设投入少、底子薄、路况差,全县国有乡村公路硬化总里程仅235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王金友深知,作为区位不优的柳河,之所以发展速度缓慢,公路建设落后是主要症结之一。外面的人“进来难”,里面的人“出去难”。只有架起便捷通道,才能铺筑经济腾飞之路。
他带领有关人员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县每一条村路,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走访调查了上千名群众,对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并迅速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县委、县政府。与此同时,他准备辟全市之先河,着手实施农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当时,国家财政政策紧缩,上项目、跑资金非常困难。但是,多年的基层磨练,使王金友养成了无所畏惧的性格。他通过精研政策向上争取一点,把握形势向银行贷款一点,多方求援拆借一点,组织投工投劳自筹一点的方式,成功化解了困扰多年的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了水泥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展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反复论证,王金友大胆地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体制创新,确定了以县指挥部为领导、乡镇为主导,以交通局为指导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由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县、乡、村分层把关、共同监督、真抓实罚的质量管理体系。大胆招聘机械加工行业的专家和能人,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组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科研小组。先后投入资金52万元,结合施工实效,自主改造了三辊轴摊平机、排式振动机和投料器,研制生产了自动铺料机、刻纹机,不仅提高了路面施工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也填补了我省水泥路路面施工专用设备的空白。
拿自己做样板,在交通局树立起正气清风
王金有认为: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任交通局长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班子建设。并且以身作则,当好领头雁。
在班子中,他不搞亲疏远近,处理事情都是一碗水端平;对于需要集体决策的问题,都要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他不揽权,把实权都交给副职。对此,他有自己的理论:“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不为争权夺利去费心。同时,也是让他们减少权力欲,用好手中的权力。”他还在班子中倡导批评风,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当面说短、背后说长的好风气。
他对副职“约法四章”:即,不准为家人和自己过生日大操大办;工作时间不准饮酒;不准参与赌博;不准为子女升学、参军置办酒席。
他到交通局工作近10年时间内,家里经历了三件大事。2002年二儿子上大学,2003年将家从乡镇搬到柳河,2005年大儿子结婚。这三件事,王金友一个同事没通知,一桌酒席没摆,一台公车没用,一分礼钱没收。事后,大家都说:“升学、搬家,不办应该。儿子结婚,操办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可他却说:“不办好。要管别人,先管自己。有那精力,还是放在工作上吧!”廉洁自律,他首先做到了,别人服气。几年来,班子中从未有人破他定下的规矩。
王金有是个“老八板”。他不吸烟、不喝酒,更不打麻将,唯一的嗜好就是工作。下属服他、敬他,说他有人格魅力。在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局机关的作风在悄悄转变着:整“事”的没了,起“刺”的没了,想工作、干工作的多了起来。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他常常亲临一线坐阵指挥,与干部职工一道风餐露宿,起早贪黑,工作起来不分节假日。累了就倒在车里睡一会儿,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面包。家人、同事很不理解,认为堂堂“一把手”,何必事必躬亲。可是王金友却说:“工程建设不是一个小事情,工程质量大于一切,只要我在,同志们心里就有底,保底就保质量!”为了同志们有底,王金友同志却牺牲自己的“底”,头发更白了,身体更瘦了,背更驼了,胃病、风湿病、颈椎病等数病缠身。
2005年,他带队修建孤海线砬子岭公路。这段工程山势险要,设计、勘察任务十分艰巨。王金友连续多日吃住在施工重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测量。不料,此时,他的老伴一个人在家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才转危为安。邻居都责怪他,而病中的老伴却用微弱的语气说:“他自己习惯了,家里人也都适应了!”
在他的领导下,2002年,县交通局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开门红:他领导修建的时大线水泥路在全市实现了乡道水泥路优良工程零突破;公路整修和水泥路建设被通化市评为第一名、特等奖。2004年,柳河县代表吉林省接受国家交通部质检站的检查,受到国家、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王金有这个名字,开始在交通业内叫响。
定下“铁纪”防腐败,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要遏制腐败,首先要从制度上着手,通过制度来规范行为。
为了加强系统的廉政建设,他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必须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工程修到哪里,廉政建设就抓到哪里。在他的指导下,《廉政建设行为规范》、《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16项廉政制度陆续出台。
有人说,制度归制度,“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为真正做到工程建设从领导自身抓起,他向班子成员下了死命令: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亲属不得承包水泥路建设工程,不得参与工程施工原料采购。对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决不留情。“十五”以来,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达8.6亿元,修建水泥路1700公里,交通工程项目多达上百个,没有一个工程是班子成员或亲属承包的;路桥建设每年需要水泥成千上万吨,也没有一吨水泥是班子成员或亲属倒卖的。
针对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拨付等易发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他总结了在时家店乡时自建施工队伍的做法,创新性地提出:将工程的承包权、材料的选购权、资金的使用权全部下放给乡镇,县交通局无偿为乡镇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也就是说,把水泥路补贴款直接拨付到乡镇,由乡镇自行组织和采购施工材料,交通局只负责监督补贴款的有效使用和检查水泥路质量。实践证明,这一机制有效地打破了过去那种行业垄断、部门特权的弊病。使全县的水泥路建设呈现出全省质量最好、造价最低、建设最快的喜人局面。这种管理模式的推广,可使每公里水泥路节省资金2万元。截止目前,已节省建设资金1800万元。几年来,局机关还无偿为各乡镇设计农村水泥路900公里、桥梁21座,免收设计费450万元;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为各乡镇减免工程监理费135万元。
在他的主张下,几年来,全县的工程建设一直实行“双合同”制(承包合同和廉政建设合同)。“双合同”制明确规范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监理三者之间在履行合同中依法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有效地杜绝了人情工程。
路通了,名响了。在他的带领下,交通局先后8次获省级表彰、9次获市级表彰、45次获县委、县政府表彰。王金有本人被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人民满意公务员、10次受到市级表彰、20余次受到县级表彰。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足迹。
“保质保量地把工程做好,用优质工程、廉政工程赢得民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事业。”这是他向组织的承诺,更是向群众的承诺。
他的脚步没有停歇。在他的带领下,一条条奔向小康社会的富民之路正在向前延伸……(作者: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