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如磐 事业如山
——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松年
晒过盐、扛过枪,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即使现在担任着普陀区监察局局长之职仍能慎言谨行。
被人骂、挨过拳,他始终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即便为此遭受来自朋友、同学的误解仍能20年如一日坚守纪检一线。
“老张啊,图啥?你一年审50个案子就起码得罪了50个官员,这么多年了,你自己算算看会有多少人都在背后怨你咒你。”这样看似“忠告”的劝诫,从10年前就开始回荡在张松年的耳际。
每次,当一名名干部被处理,当亲戚、朋友都被动员起来充当说客,张松年的心底都要经历一次次的砥砺与洗礼,然而,张松年这人似乎铁了心,似乎只认一个理:分管案子的,坚持原则最关键。
党性不能拿来交易,党的纯洁不容许有半点玷污,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张松年的信念。
无私才能无畏
张某是张松年多年的同窗好友,长期来,张松年与张某相互走动,两家人交谊甚深。
2003年,张松年走马上任,担任区纪委副书记一职,分管纪检、信访与宣教工作,此时,一封反映张某存在贪污受贿的信访件摆上了他的案头。
这封信访件,字字句句,张松年看了三遍,越看眉头越皱,心也越揪越紧。他知道张某心思活、有闯劲,为单位也创造了不少业绩,没想到,张某的心思却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用偏了。
一查到底!张松年知道一查下去,就意味着两家人的感情从此决裂。
正如张松年所料,张某被“双规”后,前来探听案情的,打电话来说情的几乎应接不暇。张某的妻子得知案子的审查是张松年在负责,就跑到他的办公室哭诉,称她不相信丈夫有经济问题。张松年说,请相信组织会弄清楚事实。
张某最终被开除党籍,并被判刑。张某的妻子难掩对张松年的愤恨,一有机会就在朋友、同事、双方亲戚中说张松年这个人六亲不认,不讲情义。
普陀区纪委常委项安达说,因为长年累月分管办案工作,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常会牵涉一些熟人,有时涉案人就是张松年的亲戚和同学,可张松年从未有过特别的关照。
纪检监察机关查案工作是从事到人、再从人到事的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查处身居高位的官员,那可是得罪人的活。但张松年说:“既然组织上叫我从事这份工作,我就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那就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
办案难,办复杂的大要案更难,不仅难在调查取证,更难在应付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张松年知难而进,带领同志们凭着韧劲和毅力,硬是扛住查办案件中的种种干扰,使得一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要案得到查处。在他分管办案的4年间,共立案查办各类违法违纪案件200余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
反腐利剑高悬才能震慑宵小,坦荡办案才能无往不利。
铁肩勇担道义
2001年,朱家尖街道迎来了大开发的春天,曾经偏僻落后的寺岙村开发建设沙雕广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寺岙村的村民突然发现原来自家附近是块宝地,于是大家都热心地关心起征地拆迁、村级财务这些事来,一系列牵涉到征地拆迁补偿的干群矛盾也在悄悄发酵。
此时,一封附上众多血手印并有众多寺岙村村民签名的信访件引起了普陀区纪委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人数众多,而且村民集体到区政府门口上访。干群关系如此紧张,村干部是否真的涉嫌贪污受贿呢?张松年从信访件上没有得到确切答案。要了解真实情况,只能到村民中一个个进行排摸,于是张松年与信访室一名干部住进朱家尖街道招待所,利用晚上村民在家的时间进行访问。
一天晚上,时任朱家尖街道纪委书记的朱红儿陪着张松年走进一户信访领头村民家中,还没坐定,闻讯而来的村民便将张松年等团团围住,高声谩骂,你们都是官官相护,我们不相信你们。张松年想要向村民作解释,自己就是来调查他们举报的事情的,但他的声音被激奋的群众盖过,几个农妇一边推搡张松年等人,一边骂不绝口,唾沫星子喷了张松年一脸。
无奈地离开了群众的包围圈后,张松年更坚定了要还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信念。他清楚,要让这些村民信任自己,需要展现更多的公正与真诚。
一天又一天的上门走访,一次又一次的真诚解释,愈挫愈勇的张松年凭着执著的精神消融了群众的愤怒,他根据群众的要求,让他们聘请专业会计事务所的会计,对村里所有账目进行清查;再让群众推选几名代表,将反映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答应一一作出回复。
整整一个月,张松年将情况最终调查清楚,召开村民座谈会,为不明真相的群众解疑释惑。朱红儿说,张书记当时整理的文字材料足足有5厘米厚,情况之详实、分析之到位,字字句句倾注了他的心血。两个月后,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但这场风波留给当地在发展村级经济的教训无疑是巨大的,这点从张松年留给当地政府的反馈中得到了体现。
村级财务公开透明不够,民主理财有待规范,应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此后,朱家尖街道在寺岙村率先开始了村务公开,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民主管理等,使寺岙村一跃成为全市村务公开的先进。
如今,处于当年漩涡中心的村主任仇雪娣成为了朱家尖街道南沙社区党总支书记,回想起当年百姓要求罢免的风波,她不胜感慨。她说,第二年村里改选,她仍旧在第二轮竞选中胜出,说明群众对自己还是信任的。
朱红儿说,张书记那次蹲点,不仅澄清了村干部的清白,也结合开发给村里带来的好处展开形势教育,不仅保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也给此后朱家尖各村在处理发展与稳定关系问题上,起到了警示作用,可以说是为朱家尖今后的大发展创设了难得的稳定和谐的局面。
“纪检工作不仅要对违纪违法党员干部进行惩处,也要积极认真履行职责,保护敢闯敢干干部的积极性,两者不能偏废。”
张松年更关注从制度建设上健全防腐肌体,每年,普陀区纪委在反腐惩防体系上的建设都有亮点:2007年,在全市率先开通网上投诉;2008年,开展“化解中间梗阻,争创群众满意科室”评选,开展纪检干部与违纪对象结对帮教工作;2009年,推出“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今年,又推出行政审批提速公开通报制度。
为民赢得美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张松年进入纪检监察战线一贯坚持的信条。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更须站得直、行得正,一身正气,方能坦然面对复杂与疑难,才能无私、无畏。
在他分管信访工作时,有一涉台信访者,多次反映一借款纠纷,涉及的借款一方是一名机关干部。尽管信访反映的借款纠纷属法律问题,需要确凿证据,但对方声称将通过台湾媒体进行“曝光”,为此,张松年每次都认真接待,耐心倾听,还诚恳地建议她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该信访者认定了要找纪委,并依然屡屡来访。
一个寒冷的下午,该信访者称其又有了新线索,要求见面约谈。张松年与分管副书记到相约地点开展调查,谈话一直持续到晚上6时多。该信访者深受感动,坚持要求安排晚餐。张松年考虑到是涉台信访,事关重大,为了加强感情沟通,更好地做好思想工作,与副书记商量后决定留下来一起就餐。饭后,他抢着支付了餐费。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后,另一当事人马上知道了就餐的事,开始上告纪检监察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宴请。但张松年用当初的那张个人支付凭据,自证了清白。
张松年的正直与无私名声在外,有“专家门诊”的美名,因此有的上访户指名要“挂专家号”。当地泗湾村有个姓方的老人,早年曾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尽管时过境迁,但他坚持要纪委介入处理。张松年知道方老汉要举报的对象早已过世,如今更无法处理,但拗不过老人,还是接待了他。有一天,老人说自己身体不行走不动,要张松年到他家来,有重要情况汇报。然而当张松年到了老人的家,老人还是拿当年遭受的不公滔滔不绝地讲述往事,张松年耐心地听老人倾诉,知道老人只是想在晚年能过得踏实,就帮助老人向原单位陈诉了情况,事情的处理结果让方老汉终于结束了多年的上访。
在去虾峙巡访的过程中,张松年得知当地有个妇女因兄弟被人打死,至今没能拿到全部赔偿的事情,就热心地向法院协调,最终为这位农妇讨回了剩余1.8万元的赔款。展茅有个村民与村干部打架,村民向区纪委反映后,张松年也亲自上门走访,在掌握情况后,对此事作出公正的处理。事后,老百姓为感谢张松年,送来了写着“为民做主、尽心尽职”八个大字的锦旗。
张松年相信,每次群众的上访案件递到纪委,那就是群众对纪委工作的信任,也是群众对自身所受冤屈不公的抗议。“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虽然现在穿着皮鞋,但在我心里一直是穿草鞋的。”在他担任信访干部和分管信访工作的10年间,共接待受理群众信访800余件次,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忘我成就大我
张松年的身体不太好,为了办案,他常常要借助不断的吃药、吊盐水来支撑。
分管信访、案件审查的项安达常委记得,2003年为了某公司案子,他与张松年往返福建、定海两地,在调查的4个月期间,张松年多年的颈椎病发作,人只能睡在硬板床上,药是张松年的老婆煎好后从沈家门送过来的。为了案件的突破,张松年经常不顾病痛和同志们的劝说,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研究案情,几年下来,他的颈椎病越来越严重了。
去年下半年,张松年肺部出现问题,整晚咳得睡不着,到普陀人民医院拍片检查,吊了9天的针,但咳嗽却一直不见好转。在医生的坚持下,张松年肺部片子送到上海大医院,一查原来是因为疲劳过度,细菌侵入肺部。
在家人和同事的一再劝说下,今年5月中旬,张松年住进了上海的医院,没想到几天后他又出现在区纪委办公室里。但细心的同事发现,张书记每天上午照常上班,下午都只在4点钟左右到办公室。一打听,原来上海医生坚持要他住院治疗,但张松年却放不下在舟山的工作,一折中,把上海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案带过来,让这边的医生照单开药,而这中午消失的两三个小时,正是张松年在医院挂点滴的时间。
普陀区纪委常委张云素有一次去医院看望一个老同志,顺便去看住院的张松年,没想到张松年一只手吊着盐水,另外一只手拿着材料正在处理公务。
是什么让他对这份事业充满了如此的感情,张松年说,要对得起自己身上挑的这副重担,如果工作上不去,既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赖,也有负于党的事业,我怎能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