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忠诚卫士 群众的贴心人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许年喜
在不少人看来,纪检监察机关是最“给力”的部门,遇到难题、遭受不公正时,他们值得信赖。
在老百姓眼中,纪检监察干部是最“神秘”的群体,因为他们有种让腐败分子又惊又怕的力量。
江苏省泰州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许年喜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自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纪检监察战线以来,他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已工作了24个年头,先后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400多起,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
日前,因为工作业绩突出,他被中央纪委、人社部、监察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党忠诚,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任务最艰巨,他就出现在哪里
跨入新世纪以来,泰州站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一些腐败案件也逐步浮出水面。
2003年4月,市开发区纪工委根据群众反映,对滨江办事处部分拆迁户的房屋拆迁评估结果进行复核,发现滨江办事处高港村会计站原站长樊某及其子的房屋评估面积超出实际面积70多平方米,多领拆迁补偿费7万余元,同时还发现其他违纪违法问题的线索。
这些线索所涉及的对象,都是一般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按常规,此类问题只需由基层纪委直接查办即可,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然而,这起“小”案件,却引起了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当年负责组织查办此案的许年喜说,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这部激昂的乐章,绝不容许有任何影响和干扰发展的“杂音”。这个案件虽小,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沿江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很快,由许年喜牵头组成的专案组介入该案的调查。为了迅速彻底地查办这个案件,许年喜连续10多天吃住在办案现场,与办案人员一起分析研究案情。
许年喜的爱人陈巧珍因为患病多年身体一直虚弱,那个时期,陈巧珍埋怨丈夫不顾家。许年喜只能赔着笑脸对妻子说:“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没有国家这个大家的稳定,哪有咱小家的安定?”
随着案件调查的逐渐深入,市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拆迁办相关人员与拆迁户相互勾结大肆侵吞开发资金的严重经济犯罪问题浮出水面,从而撕开了市开发区拆迁过程中国有资金大量流失背后的种种“黑幕”。
此案的成功告破,为我市反腐败斗争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全市沿江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了一个政通人和、风清月朗的清廉环境。
查案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和促进发展。在多年的办案实践中,许年喜始终从全局考虑,既确保查好案件,又尽力避免因方法不当造成负面影响。
2009年,许年喜在查处一家企业改制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该企业负责人不仅严重违纪,而且涉嫌违法,必须严肃查处。
但随着案件的逐步深入,许年喜了解到,这家企业承建市级重点工程,几千万元银行贷款即将到期。一旦处理不好,该企业的资金链会立即断裂,企业将面临破产,这不仅影响重点工程建设,同时该企业400多名员工将面临下岗。
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许年喜及时向市纪委常委会建议,在查清问题、挽回经济损失的同时,一方面让其明确一名企业临时负责人,在办案点通过手机组织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让两名办案人员陪同其到建行、南京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协调贷款事宜,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确保了市重点工程的如期完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办案中,许年喜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任务最艰巨,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经常是和衣靠在床头打个盹儿继续工作。
2003年上半年,市纪委共设有四个办案点,其中三个点在市区,一个点在南通海安。许年喜同时兼顾四个点,常常是白天在市区,晚上赶到海安,一天要奔波几个来回。
一次,他和一名办案人员深夜赶往海安办案点,途中汽车出了故障发动不起来,他们就推着车子向前走,一直到凌晨两点才到达目的地。他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找有关同志了解分析案情。“他就是这么长期劳累着,严重透支着自己的身体。我经常提醒他要多休息,可他就是不听,总是说年纪大了睡不着。其实我都知道,他不是睡不着,而是不想睡。”陈巧珍说。
2000年,在查办某处级干部案件时,许年喜连续苦战,10多天下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过度疲劳导致双耳突然失聪,听力至今都不能完全恢复。
2004年,在查办工程建设领域案件时, 急性阑尾炎发作,疼痛难忍。考虑到案情复杂、查处难度大,他毅然决定先保守治疗,请求医生在办案点给他挂水。
最严重的是在2009年初,一场交通事故差点要了他的命。送进重症监护室时,许年喜陷入昏迷,医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两次发出病危通知书。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许年喜,人在医院里,心却在案件上。
当时,市纪委正在调查机关某部门系列案件。由于当事人不配合,案件迟迟没突破。办案人员不向他汇报,他就不停地打电话;但越是汇报,他就越着急,怎么也躺不住了。
两个多月后,等肝、肾和肺部的伤稍有好转,许年喜立即请求出院到案件上去。可检查发现,他右腿的后交叉韧带已经完全断裂,还要至少卧床休息四个月并进行康复锻炼,这下可把他急坏了。
医生不准出院,许年喜就找办案人员过来,偷偷地把他搀扶到了办案点。“本来以为他受伤了能够休息一下。没想到这下可好,原来身体正常时,还能抽时间回家看看,现在他以行动不便为由,干脆就不回家了。”陈巧珍说。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他无私无畏,不怕威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勇当群众利益的守护神
许年喜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五人。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早早地承担了家庭的许多重负。从小的历练磨难,使他对人民群众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他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有冤向我们诉说,我们必须认真倾听;他们有难找我们,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办。”
多年来,尽管在一些腐败易发领域进行过查纠和整治,但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医药、教育等领域的腐败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群众反响强烈。
许年喜向市纪委常委会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运用办案手段,在深挖窝案、串案上下功夫,在查办领域性案件上做文章,不查则已,查则必透。
很快,一场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战斗在全市打响。
可是,专项行动刚刚开始,“非典”就爆发了。
当时是七八十人集中在办案点,万一出现疫情,后果不堪设想。查还是不查,确实两难。许年喜坚持认为,如果不尽快查清,群众利益就要受到更大的损害,必须坚决查下去,当然,为了确保在点人员不受疫情危害,也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
由于整治行动涉及面广,加之医务人员又是一个特殊群体,怎样既查好案件又保持正常医疗秩序,是一个难题。
反复权衡之下,市纪委常委会采纳了许年喜提出的“教育挽救大多数,孤立打击极少数”的整治思路,在严肃查处严重侵害患者利益案件的同时,注意“给政策、给台阶、给出路”,让广大医务人员自查自纠。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查处了以孙某为代表的一批腐败案件,38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1100多人进行了自查自纠,追缴违纪违法款物800余万元。
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医院药价明显降低,老百姓拍手称快。
2010年,地处市区新区的刘庄村,数百名村民不断上访,反映村里财务混乱、干部贪污腐败等问题。市领导决定,由市纪委直接介入查处,给上访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调查任务又一次落到许年喜身上,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取证,案情终于查清,但村民多年的疑惑仍没有消除。
之后,许年喜又带领纪检、信访等部门负责人来到刘庄村,与上访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消除了他们的疑惑,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随着一件件案件如抽丝剥茧般的破解,随着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许年喜也遇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这里有来自昔日朋友的不解,更有来自被查人员的威胁恐吓。但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丝毫没有退缩和畏惧过。
一次在查处某局长收受贿赂的案件时,需要找一个包工头了解情况。这个包工头社会关系复杂,多次把找上门来的办案人员拒之门外。
针对这种情况,许年喜亲自出马,请其到市纪委接受调查。对方坚持不肯,并放出狠话:“姓许的,我认识你。你当心点,我狠不过你,狠得过你儿子。”
“听到这话,我当时心里也确实咯噔了一下。毕竟儿子才上初一,担心年幼的儿子知道实情后会害怕,进而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许年喜说。
但面对威胁,许年喜没有退缩。他一方面瞒着儿子,交待妻子做好防范工作,一方面加紧对当事人的谈话攻势,案件很快出现转机并一举突破。
近年来,许年喜先后组织查处了教育乱收费、企业改制、司法腐败等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案件,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民利,稳定了民心。
作为一名专业办案人员,他不光自身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还带出了一支能打敢拼、勇于突破的办案干部队伍
查办案件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政治要求高,政策敏感性强。许年喜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办案人员业务上必须过得硬,做内行,不做“外行”。
24年来,许年喜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办一起案件都认真总结,把组织办案的得失和心得体会写在本子上,平时还注意留心学习并剪辑报纸杂志上介绍的办案方法、技巧和经验等文章。
2008年夏天,在组织查办某城中村原支部书记案件中,被调查人自恃后台强硬,面对调查已经掌握的受贿事实,死不认账,连续10多天不开口,企图对抗组织调查,气焰十分嚣张,谈话无法深入,办案人员身心疲惫、一筹莫展。
针对这种情况,许年喜及时调整办案思路,由内审转向外调,从挪用公款入手,组织收集外围证据,并形成证据锁链,最终成功突破了此案。
查案难,尤其是查办涉及领导干部的案件更难。可是,这些都难不倒许年喜。不管当事人是什么身份、什么职务,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他都会一查到底。
2005年初,市纪委掌握了市级机关某重要部门负责人经济问题的线索。案情重大,组织上要求许年喜牵头组织查处。
可是风声一出压力就来了:此人与市里方方面面关系非常密切,在当地颇有能量。想要查清他的问题,阻力可想而知!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市纪委这次恐怕是太岁头上动土,最好不要碰这个敏感人物。
然而,许年喜看起来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一边主持召开案情分析会,与大家一起分析线索、理清思路,一边调兵遣将,对案件线索进行核查。
被调查人是个老机关,处事待人精明圆滑,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在听到风声后,他已经悄悄退还了部分收受的贿赂,并且与行贿人订立了攻守同盟,企图干扰组织调查。
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许年喜非常清醒:做了坏事的人,外表越是强悍嚣张内心越是紧张空虚。他暗暗给办案人员打气,一定要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然而,几天下来,对方始终对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避而不谈,偶有触及也是避重就轻,与办案人员兜圈子。案件突破不下来,一段时间,社会上的谣言四起。一些人散布说,纪委抓错人了,怕是收不了场了。还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更是直指许年喜,“看他姓许的这次如何收场”。
面对谣言,许年喜毫不动摇,及时调整思路,从查账入手,顺藤摸瓜,终于查到了此人以投资入股为幌子大肆收受贿赂的蛛丝马迹。在大量事实和证据面前,这个信誓旦旦、为自己鸣冤叫屈的人不得不低下了头。
许年喜不仅自己刻苦钻研业务,还指导办案人员从案件线索的梳理、调查方案的制订、谈话内容的把握、谈话笔录的制作、突破口的选择、案件的组织协调等环节入手加强锻炼,提高他们办案能力。
每次有新的案件上手,他都会召开案情分析会,让每个办案的同志各抒己见,分析案情,共同商讨办案的思路、最佳突破口的选择和案件的发展方向。
对于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份笔录,许年喜都要亲自审核,几乎每一份谈话笔录都有他眉批的要求。在纪检监察室工作的小常的办公桌上,至今保存着一份许年喜亲自批改过的案件谈话提纲。这份提纲,凝聚着许年喜对年轻同志的严格与关爱。
2009年,市纪委承办一起失职渎职案件,由于这类案件平时接触比较少,承办此案的小常不敢怠慢,精心拟定了一份谈话提纲。
小常满以为会得到一番表扬,没想到,反馈到小常手上的谈话提纲被改得面目全非。虽然一肚子不服气,但当他硬着头皮将修改后的提纲从头至尾看完的时候,心里不得不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兵竖起了大拇指。
正是在许年喜的严格要求下,一批批办案人员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办案能手。
作为一名儿子、丈夫、父亲、朋友,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一身正气,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新形象
查办案件处于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办案人员始终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许年喜深知,当一个纪检监察干部很难,有时会得罪某些领导、得罪某些朋友,但在是非原则问题上,绝没有情面可讲。
在许年喜查办的案件中,有些涉案人曾是他的同学,也有些曾是与他一起当兵的战友。听说与许年喜有这层关系,他们的家人都想找他帮忙打个招呼,但许年喜总是说:“我做的就是这项工作,这个忙帮不得呀!”
一次,在查办某局长案件时,许年喜和该局长同吃同住同休息。这位局长自知问题严重,为逃避党纪国法的制裁,趁只有许年喜和他两人时,多次伺机请许年喜点拨,并承诺:只要放他一马,将来一定好好报答。
这位局长的话不仅没有影响到许年喜,相反还受到了他严厉的批评,当事人自感无趣,只好收起了那一套,老老实实交代了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
对家人,他更是严格要求。他的弟弟是木工,妹夫是瓦工,多次要求他这个在市里做“官”的哥哥帮助他们联系一些装修工程。凭着多年工作的接触面,通过熟人、朋友的关系,联系点小工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一直没有办。
他的爱人一直在企业工作直至退休。凭他手中的权力,为她换个轻松一些、“含金量”高的单位也许并不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做,还对爱人约法三章,不熟悉的人,根本进不了家门,熟悉的人,带了礼品的也不让进。
一个早已结案的某公司负责人,有一年春节前来到许年喜家楼下按门铃,说过年了,来看看他。许年喜坚持没有开门,这个老板倒也显得“很有诚意”,在楼下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但许年喜就是没让其上楼。
2006年儿子结婚,许年喜没有邀请多少人,有许多老战友骂他“不够意思”。也有人送了礼金,他专门列出清单,要求检查室的同志一个一个地退回去。
刚开始,有的同志看这些礼金数额也不大,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建议他就不要退了。他却说:“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除了自己的亲属朋友,‘人情’还是少一点好。”后来,检查室的同志花了3天时间,才把几十个红包原封不动地一一退了回去。
在车祸住院期间,也有不少市级机关部门的负责人到医院看望他,并送来礼金。对此,他和爱人都是委婉地谢绝。有的来探望的同志讲:“这又不是单位的公款,是我自己的一点心意。”他却说:“心意我领了,但钱还是拿回去。代表单位的不能收,代表你个人的我也不能收。”
爱人陈巧珍到上海住院期间,为了防止别人送礼金,他除了向分管副书记和书记请假,没有对任何人讲,不光市级机关的同志不知道,市纪委工作人员甚至办案人员都不知道。检查室的同志打电话向他汇报工作,问他在哪里,他都说在外地开会。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许年喜的人生信条。
24年来,经他亲手审阅过的谈话笔录,叠在一起有3层楼房那么高。
车祸中,他的肝脏缩小了2厘米。
至今,他的右腿上还固定着4颗钢钉。
虽然身体留下了很多病根,但为了党的纪检监察事业,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仍在奉献着一个忠诚卫士的满腔赤诚。(供稿:泰州市纪委宣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