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辛苦终不悔
记澄城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韩安平
在陕西澄城,提起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韩安平,干部群众无不夸赞他是个正气人、好人。从事本职工作2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同志到走上领导岗位,他一步一个脚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敢于碰硬,用自己的赤诚,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他所在县纪委监察局亦多次被市纪委评为全面工作先进单位,构建警示训诫防线、纠风治乱、环境治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抓惩处敢碰硬,反腐倡廉职责牢记在心
作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韩安平同志始终把查办违纪案件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和涉及群众利益的案件,更是抓住不放,一查到底。2008年4月,在检查工作中发现一保险公司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后,他亲自带队连夜调查取证,经过连续几个昼夜工作,案情终于水落石出,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理。“5·12”汶川大地震后,他组织人员对全县的捐款和上级拨付的救灾款物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追究了违规人员的党政纪责任。每年开学之际,他都亲自带队,深入各学校检查开学收费,并对3所学校的违规收费行为进行了处理。在查办某单位主要领导违反财经纪律一案时,他多次组织召开案情分析会,积极向市纪委请示,及时使用“两规”措施,带领办案人员调查走访,取证100余份,最终查清了违纪事实,追缴违纪资金8.5万余元。2008年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0余件次,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69件,党政纪处分97人次,涉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4人次,其中开除党籍6人,开除公职2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在抓好案件查办的基础上,他高度重视分析案发原因,督促帮助发案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先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30余项,充分发挥案件查办的治本作用。
抓治理优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排阻清障
韩安平同志始终认为,“行政监察工作要围绕中心促发展、保稳定,谁破坏发展环境,谁就是澄城人民的罪人,就要受到惩处。”2006年,针对县域内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的实际,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指导起草《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十条禁令》等文件,在企业设立负担监测点,聘请行风监督员,实行进企业检查收费备案登记制度,并多次深入县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重点项目工程一线,现场了解企业困难,征求企业对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跟踪监察,对“三乱”现象和少数工作人员粗暴执法行为在《行风聚焦》栏目进行曝光,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进行通报,在全县上下引起较大震动和强烈反响。一位在澄投资商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澄城对投资环境这么重视,想不到澄城的办事效率这么高,想不到澄城的服务这么周到,更想不到澄城的各级领导敢于揭丑亮短。这“四个想不到”,就是对他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工作的最好注释。近三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先后给县上引进了企业3户,总投资超过5亿元。
抓帮扶促民富,将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韩安平同志,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的号召,结合全民创业,为包联村提出“以生猪养殖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以提升规模为突破,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针对部分群众资金紧张的实际,他拿出自己的2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并与金融部门联系,争取贷款50万元,协助该村建起了年产600头能繁母猪的规模化养殖厂。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养殖风险,他又积极和县畜牧中心联系,确定专人为该村进行防疫指导。2008年7月,个别养殖户出现疫病,他冒着酷暑,和防疫员一起,进家户,入猪舍,细细查看病猪症状,对症下药,疫病很快得到控制。养殖户感动地说,“你真真正正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为了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他积极组织实行药品招标采购,药价平均下降10%,让利患者32万余元。近年来,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县火电厂举步维艰,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先后四五次赴省市上访。韩安平临危受命,担任驻电厂工作组组组长,只身进入火电厂和职工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召开职工代表会和职工大会,耐心细致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为了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牺牲了节假日和班外休息时间,不计个人利益,不顾困难重重,想尽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缓解了职工吃水和用电十分困难的问题,职工深受感动。2010年4月9日,县电厂家属楼发生火灾,韩安平同志闻讯,立即赶赴现场,指挥人员从房中抢救出一名老人和儿童,保护了职工及家属的生命安全。随后,县电厂职工自发地给韩安平同志送来锦旗。在韩安平同志的感召下,电厂职工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再未发生过大规模上访,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县委、县政府授予其信访“三无”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抓效能树形象,为促进勤政廉政作出表率
为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政府形象,促进机关勤政廉政,他坚持效能监察八项制度,组织人力对县直部门上班情况进行检查,对全县26个部门接听电话的态度进行抽查,对迟到、早退、缺岗和工作期间玩游戏等问题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他积极探索创新,连续两年对涉路和教育、卫生等部门进行了民主评议,先后收集意见70多条,提出整改意见30多条,有力地促进了机关效能建设。在全县的创卫工作中,他率先垂范,亲自督促,为机关干部作出了表率。为了提升委局机关干部素质,改进机关作风,2006年,他提议制定出台《机关干部十条禁令》,并于2007年在全系统进行推广。同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当好纪委书记的助手,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干事不揽功,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维护班子团结。严格按照《党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条例》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从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
抓创新拓渠道,探索反腐倡廉建设新途径
他认为,惩治腐败必不可少,预防腐败更为重要。工作中,他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他策划组织开展学《纲要》、办书画展、建网站、搞培训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廉政宣教氛围。邀请省市纪委有关领导、专家授课,举办了领导干部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他从控权、管钱和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制定出台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务工作纪律的实施细则》,推行农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向基层延伸。2007年,县委、县纪委主要领导在下乡过程中发现罗家洼乡创造性地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效果很好。他按照县委和纪委主要领导安排,组织人员下乡调研,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全县进行推广,至2008年,全县266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所有村级事务进行全程监督,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拓宽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领域,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报刊多次进行了报道。此项制度受到省纪委的高度肯定,并作为十项制度之首,在全省进行推广。该制度也为全国人大在村级组织架构中增加“村务监督机构”提供了实践依据。2010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被正式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