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青松挺且直
——记湖北省罗田县匡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政齐
黄政齐(左)在接待上访群众
手握审批大权,老板、朋友相继“套近乎”、“求情”,他却从未插手任何一项工程,没为任何人开过“绿灯”;
身患结肠癌,接受第二次手术后不久,他毅然投身抗洪救灾一线,强忍病痛、冲锋在前,与洪魔鏖战10多个日夜……
坐落在大别山区的湖北省罗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匡河乡位于罗田南部,由石桥铺、古河和匡河三个小乡镇合并而成,农业人口多,是一个山区、老区、库区。
匡河乡纪委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乡党委2010年被评为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乡信访接待室被评为全市文明信访接待室。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一个“守护者”有关——匡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政齐。
他以公正守护“净土”——
从未插手一项工程,没为任何人开过“绿灯”,他说:“只要在匡河做事,这里就不能出事。”
2006年8月,黄政齐由白莲河乡调至匡河乡,任纪委书记。
2009年7月,群众举报某村党支部书记鄂某、妇女主任周某在执行移民政策中弄虚作假,并且在修建通村公路工程中有受贿行为。
接到举报后,乡纪委迅速展开调查,经证实,鄂某的亲属和周某本人违规享受移民政策,不仅如此,鄂某和周某还合伙收受公路建设承包人贿赂1.8万元。
鄂某自认为和黄政齐是同学关系,亲自登门,求他网开一面,黄政齐严词拒绝。接着,鄂某又请出他的老领导说情,黄政齐严肃地说:“国家的政策规定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否则何来威信?怎么让百姓信服?”最终,鄂某和周某受到相应的处分。
近五年来,匡河乡纪委共查处各类违纪案件14起,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5人,其中村干部13人,共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匡河乡承担的各类涉农惠农资金发放、转移支付、项目建设种类多、数量大。黄政齐负责全乡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移民帮扶资金的审批,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有实权的,但黄政齐对自己手中的权力, 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敬畏。这么多年,他未插手任何一项工程,没有为任何人开过“绿灯”。
某老板承担了一个桥梁建设项目,为了让工程资金拨快点,他三番五次想请黄政齐吃饭,都被拒绝了:“你工程建设到哪一步,我们的资金就跟进到哪一步,不劳烦你跑这个腿。”
黄政齐有个亲戚在临县,自家买了个挖掘机,想到匡河揽活,多次找黄政齐。他劝道:“承包工程必须有资质,你有资质可以直接来参与竞标,如果没中标我也没办法,搞工程不是我说了算,我没有这个权力。”
“只要在匡河做事,这里就不能出事。”黄政齐这样要求匡河乡的干部,并特别强调不要参与任何工程项目。
“我热爱纪检监察工作,热爱家乡匡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尽我本分,将来我退休了,有人问我为家乡做了什么,我不会感到惭愧!”
他以身体护卫大堤——
下了手术台,转眼上火线,十天不眠,他说:“灾情面前,莫把我当病人。”
2009年,黄政齐查出患有结肠癌,到2010年上半年,他先后两次接受结肠切除手术,头发掉了一半,腹部和腰部常隐隐作痛,而最难受的是,他每天不得不频繁排便。
2010年7月,罗田县连续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匡河乡更是重灾区,10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66.4毫米。匡河古石桥被冲得无影无踪,洪水裹挟着建筑物残骸、连根拔起的大树等,向匡河集镇新区和新建的河堤冲去!
事态紧急,黄政齐赶紧和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碰头:“快,我们召集党员干部抢险!”
党委会上,黄政齐主动承担了古庙河片区17个村的查灾救灾任务。“黄书记,你才做完大手术,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淋和来回颠簸,身体要紧啊!”大家担心他虚弱的身体吃不消,劝他休息。
“灾情面前,莫把我当病人。乡亲们受了灾,莫说我是一名纪委书记,就是普通群众,也要尽力。”不由分说,黄政齐套上胶鞋,撑起雨伞,一头钻进了白茫茫的雨帘中。
经过两个多小时连续奋战,河堤保住了,百亩农田保住了,价值400多万元的油茶苗也保住了!脸色苍白的黄政齐却因疼痛难忍,一个踉跄摔倒在泥水里。两位乡亲赶紧扶他上岸,恳求他休息一下,他却仍是摇头。
低保户匡胜益一家5口住在破旧的土砖房里。眼见着大雨从屋顶和墙面的窟窿里倾泻进来,房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黄政齐心急如焚,立即指挥现场干部群众帮助匡家搬运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
刚搬完,电闪雷鸣,两间破屋应声倒塌!匡胜益号啕大哭,这时,在雨中奔波了近八个小时的黄政齐强撑着身体,摸出身上全部1000元现金,递给匡胜益,握着他的手坚定地说:“你莫急,你的事就是政府的事,我一定会管到底!”
黄政齐十多天未下火线,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好好地吃过一顿饭。他强忍病痛,冲锋在前,哪里需要到哪里。杨家冲村重建河堤,他去了;落令河村泥石流险情转移安置群众,他去了;桔子厂村抢修河堤百人会战,他去了;大畈坪村恢复沙打农田,他又去了……
黄政齐老家就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张家河村。前年,黄家盖了新房,至今仍欠下6万多元的债务。清贫的黄政齐没能为家里解忧分难。他生病住院后,需要经常到武汉复查,但从来没叫过一次公家的车,没报销过一次车费,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这就是大别山的儿子!他像经风沐雨的青松,将炙热的赤子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朴素信念,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