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雷锋”滕伟民
滕伟民
阳春三月,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在苏南大地武进区湟里镇香泉村涌现开来,香泉村的男女老少亲切地称呼滕伟民为“雷锋式的老农民”。
年过花甲的滕伟民,是武进区湟里镇香泉村一位普通农民,可乡里乡亲们都爱叫他“活雷锋”!他时时牵挂着本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每年春节前,都要出资一万多元为本村16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一份价值一百多元的礼品,并亲自送到他们的手中;另外,他还给东安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们送去50箱水果和100套保暖内衣,他还带着爱心助学款来到湟里镇为贫困学生征订《关心下一代周报》;没多久,他又给镇夕阳红门球队送上了活动经费······十多年来,滕伟民为老人们资助多少款物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告慰我父母的在天之灵!”
这么多年来,滕伟民一心扑在事业上,直到父母去世之际,才知道平日只忙于办工厂、创事业,而疏忽了对父母亲尽孝心。如何来弥补内心的缺憾?滕伟民思来想,决定向雷锋学习,将对父母没有尽到的这份孝心尽到全村的老年人身上。看到村里的老年人没有一个活动娱乐的场所时,滕伟民立即向村党支部提议:尽快创办老年活动室。他第一个捐款,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在他的影响下致富农户们既捐款又出力,老年活动室很快就建好了。滕伟民还给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们征订报刊杂志,并抽空去老年活动室为老人们读报,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和地方经济飞跃发展的情况;听说镇政府组织关工委的离退休教师外出参观旅游时,滕伟民立即资助经费,他说:“我要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尽一份孝心”;滕伟民与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一道捐款为东西两个村口铺上了水泥路,修建了水泥桥,并为两座桥取名“孝贤桥”和“孝恩桥”,寓意是让子孙万代孝敬老人、争当贤人;每年端午、中秋佳节,滕伟民总会给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们送去粽子、月饼和水果……十多年来,滕伟民一直坚持用这种方式来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一点点小事,不值得一提!”
老党员钱志和在村上开了一台老虎灶售卖开水解决生计,由于无钱引装长江自来水,村民因水质不好不愿意去买他的开水,生意清淡陷入困境,滕伟民知道后立马为其解决自来水初装费难题,既解决了钱志和的生活困难,也使村民们喝上了优质安全的长江水。在此之前,滕伟民已经连续多年给这位老党员零花钱。上班途中滕伟民只要遇到老年人总要问个冷热。车行路上,看到老人,他总要停车招呼一下:“老人家哪里去?要送你一程吗?”哪怕不相识的老人,滕伟民也会伸出援手,他总是说:“总有一天,我们大家也会变老的,现在帮他们一把,也等于为子孙后代作出了一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别人也会帮助咱们的”。2008年1月28日一场肆虐江南大地的暴风雪与2008年春节不期相遇,有位老太太还在寒风瑟瑟中卖菜,滕伟民正好路过,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虽然自己家不缺青菜,但为了让老太太能早点回家,硬是以高出市场价格把青菜全部买下,老太太千恩万谢地摸索着要找他零钱,硬被滕伟民塞了回去。
杨庄三组有位年过半百的村民家境贫寒,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靠他每年70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眼看着他的2个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滕伟民立即找上门去,表示要资助两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年近花甲的邻居老钱因生病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大年夜滕伟民送钱慰问。钱虽然不多,但对老钱一家却是最好的安慰,卧病在床的老钱硬撑着直起身来说:“伟民兄弟,你真好,经常惦记着咱们这些苦邻居,谢谢你!谢谢你!好人一生平安哪!”滕伟民却说:“一点点小事,不值得一提。”
“只要是做好事,我就要坚持!”
滕伟民不光孝敬老人,还关心支持村里的教育事业。在家乡学校的历年建设中,他总是带头捐款,每年捐几万元是常事。看到校门前没有一条象样的大道,学生上学老是摔跟头,他就带头捐款1.65万元并亲自动手参加修路、搞绿化;学校门前铺浇柏油路他又捐款2.2万元;滕伟民不光关心本镇学生,而且还与金坛市罗村小学杨连杰等贫困老区的学生手拉手,第一次就给他们每人寄去1000元爱心助学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此外,他还向家乡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捐款数万元……
“只要是做好事,我就要坚持!”滕伟民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滕伟民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做好事多得数不清。走进他的办公室,“无私奉献,敬老爱老”等一面面锦旗就是他多年来奉献爱心、尊老爱幼、回馈社会的有力见证。十多年来滕伟民捐款数额已达几百万元,他本人也获得了“常州市十佳孝星”、“常州市百优文明市民”、“武进区优秀共产党员”、“武进区好事实事竞赛活动优胜奖”和“武进区十佳帮带对子”等荣誉称号。(华再清 管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