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
——记黄骅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马兴锋
马兴锋对重要案件敢立案、敢查处。“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天职,干纪检监察工作,就要敢于亮出正义之剑,向腐败宣战。”
他,面对手持匕首的腐败分子拍案而起,毫不畏惧,一查到底;他,7年内走访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坎上;他,承受着痛失爱子的巨大悲痛,始终坚守查办案件工作第一线,秉公执纪,刚直不阿……他就是去年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河北省黄骅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马兴锋。
面对腐败分子的匕首,他说:“我不管你认识谁,有了问题就得查!”
马兴锋对重要案件敢立案、敢查处,对腐败分子决不手软。他说:“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干纪检监察工作,就要敢于亮出正义之剑,向腐败宣战。”
家门口的官难当,家门口的纪检监察干部更难当。马兴锋深知,如果不能顶住压力、排除干扰,要想成功查办案件,那就是一句空话。2010年3月,黄骅市纪委立案查处当地民政系统违规发放优抚款案件。此案涉案人员众多,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从查处该案的第一天起,说情、利诱甚至威胁等各种声音就不约而至。“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算了吧。”“你如果还硬要查下去,你也别想过好日子了。”“你怎么竟干得罪人的傻事呢?”……尽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马兴锋心里明白:干纪检监察就要为民谋福祉,为党清蛀虫,人情口子坚决不开,压力再大也要顶住。最终,该案历经3个多月终被查清,63名公职人员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6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为国家直接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此案的查处,当地群众拍手称快,有力地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008年11月,黄骅市纪委查办了一起某村委会主任李某侵占集体资金案。李某几次托人说情未果后,气急败坏地手持匕首来到马兴锋办公室,公然威胁:“我的朋友多,找我的都是黑白两道的,高速公路跟死胡同,你自己选。”马兴锋拍案而起:“我不管你认识谁,有了问题就得查!我倒要看看是红胜黑,还是邪压正。”由于该案所牵扯到的证人怕被报复不敢作证,马兴锋当即拍板,协调公安局、检察院及时介入,彻底打消了证人的后顾之忧。李某侵占集体资金2万余元的违纪事实终被查清,李某被开除党籍并被移送司法机关。
2009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黄骅市非法售油问题后,上级派出专案组进驻。当时黄骅市纪委书记尚未上任,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马兴锋主持市纪委监察局全面工作。他被派往专案组,协调联系专案组开展工作。连续一个月,他未离开办案驻地一步,及时掌握、汇报办案进展的最新动态,并在如何划定调查范围,框定谈话人员,定量、定性处理的问题上,积极向专案组提出中肯、可行的建议,既服务了案件查处,方便了领导决策,又在很大程度上为“黑油”事件涉案单位、涉案人员的正确处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油”事件后,马兴锋当即组织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廉政教育宣讲活动,切实起到了查处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良好效果。“黑油”事件的妥善处理,使得黄骅市广大干部群众迅速从阴影中摆脱出来,调动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2005年以来,黄骅市纪委、监察局共查处各类违纪案件63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在受到处分人员中,有8人是马兴锋的亲戚,21人曾是马兴锋的直接下属。有人说马兴锋大义灭亲为露脸、为树权威,他听了只是一笑置之:“如果我讲了亲情,开了口子,落了好人,党的原则何在?!”
面对群众,他说:“经常走出去,才能了解真实情况。”
“丁零零……”2010年7月的一天,黄骅市“阳光热线”电话一早便响个不停。作为一档市民与政府的连心直播节目,黄骅电台“阳光热线”被黄骅市老百姓称为身边的“焦点访谈”。“你们还能不能给老百姓办点正事?!”电话里的声音很急躁。马兴锋正在收听直播节目,马上注意到这个电话。原来,市民老王反映他所居住的小区断水,向有关单位报修后,一直没有抢修。马兴锋闻讯立即带领市环境办工作人员,要求市水务局、市城建局主管领导,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同志到投诉人所在小区现场办公。结果,管道当日便修通,有关责任人受到党内警告、行政告诫,市自来水公司在第二天的“阳光热线”栏目中向全体市民道歉。为此事,有人怪马兴锋小题大做,他却满怀深情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纪检监察干部就要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2009年是河北省“干部作风建设年”。2月,黄骅有网民对市里一些部门的工作作风、机关效能等问题颇有微词,马兴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通过广泛调研,马兴锋掌握了这种现象确实较为普遍存在,当即组织了10个联合检查组,采取部门巡视、门口暗查、走访座谈等不同方式,对全市各乡镇和各部门明察暗访,重点对工作日中午饮酒、工作时间不务正业、工作状态“懒散慢”等问题进行集中检查。检查过程中,对存在的65个问题全部纠正到位。随后,黄骅市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对违纪违法的22人及相关的12个单位进行公开处理。此次会议设立100多个分会场,全市数万干部群众现场参加或收听收看会议实况。这次会议在当地引发了强烈反响,全市干部作风焕然一新,网民更是一片称赞。
2010年3月,有群众投诉称在某局办理房产过户手续三年未成。马兴锋接投诉后迅速介入,仅用半天时间就办结相关事宜。“三年未果,一朝办结”的启示,触动了马兴锋的心弦。一个月后,全市152个职能部门以及重点所、站门口都在醒目位置设立了一面“温馨提示牌”。提示牌上公布了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办事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不好和办事效率不高以及吃拿卡要等问题进行举报。“温馨提示牌”的设立,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几年来,黄骅市采取的纪工委派驻工业园区、开通外来投资者“绿色通道”、开通视频点播和电台“阳光热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都来自于马兴锋认真挖掘“制度加科技”的优势,来自于他心系群众、立足治标、着眼治本的广阔思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称赞。
2010年夏天,马兴锋到联系点滕庄子乡前庞村走访时,听到当地村民反映该村因自然地势低洼,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长年受到水涝威胁。马兴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方筹措资金近20万元,在该村兴建了一座扬水站。在扬水站调试成功当日,村民们敲锣打鼓给市纪委送去了锦旗。
“经常走出去,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在田间村头和老百姓坐一坐,聊一聊,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这是马兴锋的切身体会。担任黄骅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以来,马兴锋每年都要拿出大量时间下乡驻村调研。6年来,他走访接待的群众达4000余人次。
儿子溺水身亡的第二天,他仍然走到了办案第一线
黄骅市纪委、监察局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在谈起马兴锋时,都深有感触:他像一堵墙,把说情风和关系网都挡住了;跟着他干工作,我们心里有底,干劲足!
马兴锋常说:“有人称赞我办案胆子大,其实那是因为党中央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大!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拥护,这些力量都在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涉及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马兴锋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坚决避免“灯下黑”的问题。一位从小跟他一起长大的好友,请他为一个违反财经纪律的涉案人员说情。那名涉案人员违纪情节不重,然而,马兴锋还是婉言拒绝了好友的请求。2009年,市纪委调查某村“两委”班子成员违纪窝案时,当事人多次请他吃饭均被拒绝后,将一位有恩于马兴锋的老领导请来,求他“松手”,并答应在该村免费划给马兴锋一处价值10多万元的宅基地。面对物质诱惑,面对老领导的请托,马兴锋均婉言拒绝:“不是我不近人情,是党旗由不得我去玷污,党纪由不得我讲人情。”
2010年7月,马兴锋的老父亲因肺穿孔住院,他每天下班后悄悄跑到40公里以外的沧州市中心医院陪护父亲,第二天起早再赶回单位。整整一个月,他昼夜奔波,没耽误一天工作。直到他父亲出院,同事和朋友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事。
2005年6月的一天,马兴锋正在调查处理某单位招录考试徇私舞弊案,忽然传来噩耗,他年仅10岁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马兴锋震懵了。他整夜未眠,自责没有照顾好儿子,没有拿出哪怕一天时间陪陪儿子。一夜之间他白了头发。当时案情重大,第二天,他强忍悲痛,咬紧牙关,再次走上了办案第一线,一天假也没有请。时至今日,这位在渤海湾畔长大的七尺硬汉,想起此事,还不禁潸然泪下,觉得亏欠儿子太多。而恰恰是对儿子的这份愧疚之情,却真实地表达了马兴锋对党的纪检监察事业的赤胆忠心!(作者 赵振波)